工商社論》望聞問切台灣缺電問題的病灶與解方

工商時報【主筆室】 經濟部能源局日前公布最新「長期電源開發計畫」,展示從2019年開始直到2025年,台灣的備用容量率,都能達到15%以上的法定目標,整體電力供應甚至呈現「供過於求」的現象。經濟部並進一步說明,有關用電成長的評估,包括台灣經濟成長率、台商回台、電動車及氣溫等各項用電變因都已納入規劃中。 依照能源局和經濟部所釋放的這個訊息,似乎長期影響企業投資意願,並被列為「五缺」之首的「缺電」議題,在台電、能源局、經濟部的努力下,已經不再是個無解的問題了。而能夠出現這樣的轉變,經濟部和台電的規劃和投入,自然也應該受到肯定和期待。 然而,就在經濟部展示這項「政績」的同時,就有學者專家提醒經濟部,在提供這些亮麗的數字背後,卻沒有列入電廠環評卡關、台中電廠限煤,以及接替深澳電廠新機組還沒有下文等三大變因,從而擔心未來供電穩定,恐怕仍有變數。 檢視學者專家所舉列的這三大影響供電穩定的變數,關於大潭電廠7號機組,運轉時間從原訂的2019年底,因受到新增機組環評卡關,而擬展延至2022年底。台電此一展延除役的規劃,實已凸顯面對環評卡關的無奈。畢竟,依照現制,有關電廠增設新機組,必須提報環保署環評小組的審議認可。而在跨部會各自為政的情況下,經濟部跟本無法掌控環評的走向和時程。 在先前因為深澳電廠環評爭議,讓當時的環保署詹順貴副署長引咎辭職時,環保署一度提出,未來的環評制度擬參採美國體制,改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也就是經濟部負責擔綱。但是環評卡關的變數,顯示想要進行改制,看來是知易行難。則經濟部的「長期電源開發計畫」,能否真正落實,也就存在著變數了! 相較於第一個變數所牽涉的跨部會協調整合不易,第二個變數,也就是台中市長盧秀燕日前以減少空污為由,放話要對台中火力發電廠撤照,於秋冬季節限制5部燃煤機組必須停機。姑不論盧市長是否因為不滿蘇內閣對台中市府所提出的經費補助百般刁難,而提出反制對策,但此舉確也凸顯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各自為政,缺乏協調整合,讓經濟部「長期電源開發計畫」的如意算盤平添變數。而有關中央和地方政府不同調的現象,其實已經存在一段時間,而種種跡象顯示,這種不同調、甚至相互掣肘的現象,近年確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如此的一國多制,不只讓社會各界無所適從,政策推動自然也就變數頻生了! 至於第三個變數,也就是深澳電廠計畫案在去年宣布停止後,由於勢將加劇北部地區缺電的危機,因此當時經濟部的回應只說要在北部興建新電廠接替。但是大半年過去了,卻是只聞樓梯響,迄今還提不出新計畫案。我們當然可以理解,經濟部在面對前述兩大變數掣肘下,難免會產生無力感,以致讓原可自主掌控的深澳電廠替代方案遲遲無法定調。然而,如果連自主能掌控的計畫方案也都變成難以掌控的變數,也就難怪「長期電源開發計畫」的發布,並未能得到預期的「宣傳」效果。對業界而言,只能是聽聽就好,「缺電」的陰影仍難消除! 除了前述牽涉到不同層次公部門體系的不確定變數之外,要確保電源開發能夠滿足產業用電與民生用電不會受到缺電的干擾,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還需要讓主要的電力供應者台電公司有可持續發展的營運條件。事實上,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2018年的報告,台灣的住宅電價為全球第三低,工業電價也是全球第六低。這種著眼於照顧基本生活的政策思維,其直接效果,就是在全球194個國家的人均用電量,台灣排名為第12高。也就是因為低電價政策,使得包括民生、產業用戶相對就會較缺乏節能省電的動機。而後果自然就是儘管台電拚命的增設新機組,但台灣仍難免除「缺電」的陰影!因而,從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友善的角度,台灣實應嚴肅思考如何合理的調整電價。否則一味以國庫補貼,到頭來還是要由全民承擔,並出現用電愈多者反而可佔到更多便宜的「逆反現象」! 沒有錯,就現實面來看,提供穩定的電源,已經是現代化政府的基本職責。但是,解決缺電的問題不只考驗公部門體系的整合協調能力,更應考量其成本效應,及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及環境友善等相關課題。但是對於只在意選舉一時勝負的政客團體,他們敢啟動這種變革工程嗎?看來,「缺電」的魔咒恐將長期盤繞在福爾摩沙的上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