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的真相》:政府如何控制與操弄通貨膨脹——神奇的2%

《通膨的真相》:政府如何控制與操弄通貨膨脹——神奇的2%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一些經濟學家的說法,當通貨膨脹趨近於零時會出現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所謂的「低通膨陷阱」(lowinflation trap)。許多總體經濟學家認為短期利率不能低於零,因為利率如果為負,大家就會寧可抱持現金。

文:馬克・墨比爾斯(Mark Mobius)

【控制與操弄通貨膨脹————神奇的2%】

政府的既得利益

修正CPI是政治燙手山芋,因為該指數用來計算的支付款項牽涉到數千萬人。在美國,CPI數字影響聯邦福利方案的生活成本調整規模,如社會安全、平民與軍人退休金、老年福利以及貧民食物券。課稅法規的許多要項,如個人免稅額與標準扣除額,也都編列到CPI中。

正如博斯金委員會的報告所說明的,若有任何決定要改變CPI本身,或是改變CPI用來決定福利水準與納稅義務的方式,都可能使未來的聯邦預算赤字減少幾千億美元——這是當初為何委任博斯金委員會的原因。

所以很顯然,各國政府影響通膨數字都是為了既得利益,不管是吸引外國貸款或投資,還是降低薪資需求。而且當政府能插手這些數字的彙整方法,干預操弄的誘惑就會一直存在,即使政府循規蹈矩,和編製統計數據保持適當距離,顯然要想出不同的通膨數字也是不費吹灰之力——而且百分點有一絲絲的偏差都可能有巨大的影響。

央行的管制企圖

央行一直被批評即使在借貸利率非常低的時候也緊縮貨幣供給,卻在通貨膨脹上升時採取通膨性的財政政策。經濟學家和決策者之間對於正確詮釋數據和應該採取何種行動,不斷有爭執。自由派人士主張放寬財政政策,亦即增加政府支出,經濟就會成長,而且稅收增加,償債也會比較輕鬆;此外,藉由降低利率,政府債務比較容易清償。保守派駁斥政府借貸的想法,他們表示政府不應該有赤字。近幾年來,自由派哲學在所謂的保守派陣營甚至也大行其道;背負債務的人需要通膨,這樣他們才能以通膨的貨幣支付債務;世界各國的政府與央行頒布及採用為數不少的經濟理論。這導致控制通膨的努力始終不輟。菲利普曲線(Phillips Curve)、泰勒法則(Taylor Rule)、費雪效果(Fisher Effect)和其他理論對政府的行動一直有重大影響。

菲利普曲線

菲利普曲線是紐西蘭經濟學家威廉. 菲利普(A. W. Phillips) 在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擔任經濟學教授時提出的。1958年他提出這個概念:通貨膨脹和失業率有種穩定的逆相關,所以當通膨向上,失業率就會降低,反之亦然。這個概念就是經濟成長伴隨通貨膨脹,又導致更多就業機會並減少失業。失業率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逆相關,被描述為以X軸為失業率、Y軸為通貨膨脹的向右下傾斜凹曲線。這個理論對許多政府有吸引力,並導致他們在經濟遭遇成長停滯、高失業率和高物價通膨時,實施目標通膨機制。這項理論在1970年代中期並未引起太多關注,在1973年至1975年間,美國經濟連續六個季度GDP下滑,通貨膨脹數字在同期間卻增至三倍。那是所謂的「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而且直接否定了菲利普曲線理論。

泰勒法則

1993年最早由史丹佛大學教授約翰.泰勒(John Taylor)提出的泰勒法則,為央行提供一個指南,制定名目利率因應通膨變化。該法則指出,通膨率每增加1%,央行就會想將名目利率調升1%以上。原本並不是為了央行開的處方,只是一種說明,卻很快成了央行遵循的法則。無論如何,這都符合傳統的央行思維,也就是提高名目利率會讓通膨率下降,而不是上升。

費雪效果

並非所有經濟學家都堅信利率升高會導致通膨下降,以及利率降低會導致通膨升高。一些經濟學家以二十世紀初美國經濟學家爾文.費雪的理論為基礎,指出央行要提高通貨膨脹,可以藉由提高名目利率而非降低利率。費雪在他1932年的著作《繁榮與蕭條》(Boomsand Depressions)中,提出一個他稱為「大蕭條的債務通縮理論」(debt 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最後這個概念成了所謂的「費雪效果」。他表示,債務引起的通貨緊縮對債務有反應,因此每一元未償債務會變得更大,同時如果過度負債的情況一開始夠大的話,債務的清償就會跟不上物價下跌的速度。他又說,藉由調高物價到現有債務人未償付債務的一般水準,阻止或預防這種蕭條,在經濟上是做得到的。

通貨膨脹目標機制

菲利普理論的簡單明瞭和政治上的吸引力,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結果就是「通貨膨脹目標機制」(inflationtargeting)成為政府趨之若鶩採行的做法。這是假設央行利用利率影響通貨膨脹,進而降低失業率,是有吸引力的政治行動。重點就是調升利率通常會使經濟降溫並控制通膨,而降低利率會刺激經濟,進而推升通貨膨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貨幣政策趨向於調整匯率而不是通膨率,但是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金本位制出現危機,備受尊崇的經濟學家費雪建議一套稱為「償付美元」(compensated dollar)或「商品美元」(commodity dollar)的制度,以便維繫美元的購買力不變,美元是以黃金為基礎,但黃金的價值將由特定一組商品的價格指標來決定。這是企圖鎖定物價水準的嘗試。

凱因斯在1923年的論文提出通貨膨脹目標機制。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經歷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他建議根據通膨水準調整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