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最熱

台商回流後,台幹有跟著回來嗎?人民為何對經濟成長無感?

【顏擇雅專欄】人民對成長無感,原因有多種。其中有早晚問題,亦有中國因素。但長遠來看的最大挑戰,是科技因素。

階層-悶經濟-股東-台幹-經營-西進-台商回流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其他

若是看數據,經濟成長率或失業率,台灣經濟是好的。近半年媒體也充斥台商回流、工業用地交易熱絡、商辦租金看漲這種新聞。

然而,「經濟差到不行」的批評卻還是時有所聞。成長無感的現象,要怎麼解釋

非正常狀況的投資潮

最直接解釋是時間差。只要新廠還在覓地階段,投資意向就尚未轉變為營造商與機具供應商的業務。

如果還在興建,完工後才會創造的職缺就還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就算開始接單生產,上下游協力廠商也可能還在磨合,全廠都還不確定自己在供應鏈中的位置是否已經穩固,附近商家自然感受不到工業區新聘員工放心花錢的氣氛。

原因若是以上,無感變有感應該只是早晚問題。

但是成長無感還有更深一層的解釋,就是這波投資潮不比正常狀況。正常狀況的投資潮,起心動念都是對未來感到樂觀,這叫「先有感,再投資」。而不是像這次,資金已經投入了,大家還在爭辯到底有沒有感。

會如此,原因是這次廠商把產線急忙拉回台灣,並非預估現有產能不敷未來需求,而是審慎應變。老闆投資歸投資,對員工喊話頂多要大家要對自己有信心,而不是保證年終好幾個月。

廣告

因此,股東無感是正常的,因為股利並沒增加。經營階層暫時也不應該有感,因為光是操煩投資怎麼配置就夠了。經營者最緊張的時刻,往往是資本擴張之際,此時決策會影響企業三五年後的榮枯。

然而,社會新鮮人拿到就業機會卻是真的,生產技術留在台灣也是真的。這次新開的產線,一定比十年前移去中國的產線用到更前端的技術。

當然,這麼多資金投入,多少會有輸家,但也會產生贏家,因此股東與經營階層要有感也是遲早,就算不是發大財那種有感,至少會感到順利過關,供應鏈重組這一關。

台商回流,台幹還沒

其實,股東與經營階層目前無感還有另一解釋,就是前幾年「悶經濟」的中國因素。

廣告

當年西進投資,股東與經營階層是興致高昂的。雖然是去助中國產業轉型,但股東與經營階層一定都認為自己對台灣GDP亦有貢獻。高端生產與營運總部都留在台灣,搞不好還因為兩岸分工而擴充。

然而,擔心飯碗被對岸搶走的中低階工程師一定感到悶。他們人數遠比股東與經營階層多很多,所得增減對消費大餅的影響也較大。股東與經營階層本來就有錢,錢更多會增加多少消費?

這是為何「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狀況儘管對股東與經營階層來說並不悶,對整個社會來說卻是悶的。如今顛倒過來,儘管股東與經營階層不太振奮,但媒體也不能再拿「悶經濟」做文章了,話題只能換成無感成長。

「悶經濟」的另一個中國因素,是人才被中國磁吸。

廣告

30年前台幹都是為台商或外商工作,近年大多是為中企。人數多少無法估計,但這種人愈多,台灣的經濟數據就愈難看,因為他們的生產與消費明明是貢獻給中國GDP,人頭卻依然算進台灣人均GDP的分母。

不過,這種人在台灣的家人,卻可能是靠他在對岸的收入在提高生活水平。老人家裝假牙的花費可能是女兒在成都賺的,青少年購買韓星簽唱會的刷卡金,可能也是杭州的公司發給老爸的薪水在支付。台灣生活水平被GDP低估,「小確幸」才會在「悶經濟」那幾年一躍為關鍵詞。

但是,老人家與青少年雖然享有小確幸,但想到好好一個家分隔兩地,應該還是悶的。

廣告

只要分隔兩地依然是一種必要,這種家庭對成長一定也是無感。不過,既然中國的許多產業是走在台灣後面,就算中國成長減緩,台灣一定還是會有一些報酬水平下降的工作技能在對岸剛好可以拿翹。因此,指望人才西進完全停止是不實際的。

何況,這些人既然不是2、3年一下子過去,指望他們2、3年馬上回流也很不實際。萬一中國有什麼天翻地覆,台幹全回來好了,這邊可否馬上創造那麼多就業機會也是問題。

我們可以做的,是逐漸改善經濟體質,讓人才在兩岸哪一邊工作逐漸變成一種選擇,而非環境逼迫。

環境逼迫的一例,是流浪博士西進謀求教職,起因是台灣這邊高等教育快速膨脹,這個為害可能長達數十年的錯誤政策。只要這群博士依然只能在對岸找到好工作,家人就不可能對成長有感。

廣告

科技也是一大因素。

美國近年講就業市場衝擊,根本就只有講科技。如今在台灣,從業績被Uber搶去的小黃運將,到網購崛起後而房租收入腰斬的店面投資客,儘管資產水平天差地遠,講「人民快生活不下去」卻同樣合理。

只能說「潮水上漲,無船不高」的時代已經過去。就好比有許多人在「悶經濟」期間一點都不悶,成長讓許多人無感也不該讓人訝異。

至於有感的族群,也不該忘了這次成長的啟動是靠中美對抗這個政治因素。禮品店賺不到陸客錢而對成長無感,也是政治因素。

但未來20年,決定多少人對成長有感或無感的,主要因素還是科技。要怎麼利用科技而把有感的族群極大化,才是台灣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責任編輯:陳郁雁)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調和工藝的極致展現–皇家禮炮 24 年干邑桶威士忌鉅獻亞洲!
最新訊息
【每日6元】AI x 編輯協作為你精選國際大事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