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台灣下一個獨角獸 政策的因應與調整做法

台灣除了 80 年代創立的台積電,為何難以再造下一個市值百大獨角獸? 本篇作者親身投入創業的經歷,論述國內創業環境與政策的問題
ureztdff37givmsjrme20dyv4t92ub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本文為讀者投書,作者黃柏堯,INSIDE 經編審後刊出。

近年各國政策都大力鼓吹創業,創業不僅是個人尋求發展的道路,也是國家經濟推進的動力,根據創業精神暨發展機構(GEDI)的資料顯示,台灣在全球 130 個國家中,創業指數位居全球第八、亞洲第一,由此可見台灣人民對於創業的熱情。然而,互聯網潮流歷經三十年發展,仍未誕生一個走出國門的網站或 App,反觀同樣是小國的以色列,源源不絕的創新被國際譽為創業強國,吸引 Facebook、Google、英特爾等大廠設立研發中心,由此我們必須省思國內創業政策,為何無法應對國際的競爭能力。

創業不僅考驗創業家的應變能力,也考驗政策的因應能力,若創業環境無法扶持新創走出國門,或是無法複製過去成功模式,以結果論斷就是失敗的政策,台灣除了 80 年代創立的台積電,為何難以再造下一個市值百大獨角獸? 以下依據筆者親身投入創業的經歷,論述國內創業環境與政策的問題,也提出政策因應與調整之道,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為台灣創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指引道路。

台灣的創業環境 年齡成為了阻力

年輕人對互聯網融入較快,加上創業有成的案例增加,「年輕」似乎成了創業成功的代名詞,且早期將矽谷的創新複製後,應用在大陸市場也獲得了成功,所以比拚「速度」也成為了成功的條件。受到「年輕」「速度」思潮影響,政府政策則鼓勵學生趕快創業,似乎認為國家未來發展願景,必須倚仗學子們的創意去開創。

事實上「年輕」「速度」並非成功的要素,「時機」才是最重要的關鍵,互聯網發揮創意俯拾皆機會的時機已過,未來發展機會更傾向於顛覆性創新,然而沒有具備產業一定的歷練與洞見,實難有大格局創新,就像過去生成「晶圓代工」構想,非專業人士則難以發揮此構想,如何突破「物聯網」發展瓶頸,非專業人士也難以找到問題癥結。政府政策把沒有社會經驗、沒有產業知識的「創業新兵」送上戰場,在互聯網成功率低靡的時機點,猶如組織敢死隊在市場拚搏,最終結果只會增加國內資源的內耗。

目前政策較多資源支持學生創業、青年創業次之,創業環境中充斥著貶低大齡的氛圍,許多國內活動與相關資源。例如:創業比賽、優惠貸款等,會把超齡的創業者刻意排除,甚至規定創辦人超過 45 歲便無法申請,無視創業團隊也有青創成員,這個環境似乎遺忘中年大叔的資源需求,難道年紀變大就做不到創新嗎?

但諷刺的是,台灣對全球影響力最大的企業- 台積電,卻是張忠謀 56 歲時所創立,根據 MIT 史隆管理學院 2018 年調查報告指出,即便 50∼60 歲區間的創業者,成功的可能性甚至比 20∼30 歲的創業者高上 2.5 倍,這不表示要把中年大叔看做創業菁英,但起碼要得到一樣的資源與友善對待,否則在「年輕有為」政策下,可能沒有找到下一個祖克柏,就把下一個張忠謀給封殺了。

既有的模式與做法 扼殺顛覆性創新

政府鼓勵創業應有顛覆性的創新,然而創業環境若無相應的調整做法,過於創新的構想其實更容易被既有模式所扼殺,在此以「晶圓代工」做為引喻說明,倘若當年「晶圓代工」構想能參加創業競賽,最終的結果會如何呢?先不論專業背景不同評審們,達成一致理解的難度,我們先推敲競賽 Q&A 邏輯,可能會詢問下列兩個問題:

問題一:「半導體都是 IDM (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s),你的客戶目前在哪裡?」

問題二:「半導體設計十分保護智慧財產,誰會把設計交由你代工?」

若「晶圓代工」產業鏈尚未成形,上述問題無論如何答覆,都難以說服評審對可行性的質疑,創新若沒有接近現實的基礎,大多讓人產生疑慮遭到否決,且競賽既要說明各評分要點,又要具體解釋其創新的可行性,極短時間講清楚說明白著實不易,所以競賽勝出的項目,常是容易理解且易於驗證的創意,結果往往是著眼於眼前的多,預見於未來的少,顛覆創新越大,淘汰機率越大。

此外,對於產業領域存在的認知,與創業者洞悉觀點不同之時,也不適合投入該領域的競賽,筆者以自己經歷做範例,許多單位推廣物聯網舉辦競賽,雖然打著物聯網創新的旗幟,但評審們普遍認知「物聯網就是聯網裝置的服務」,故認為應從電子裝置的應用服務發掘創意,但筆者認知的物聯網觀點,指向更為宏觀的線下萬物 (聯網裝置只是線下服務的一小部分),因此提出的是搜尋萬物的線下搜尋引擎,然而參與這類競賽立基觀點不同,毫無懸念多在書審階段便遭淘汰。

接著,探討政府制定的投資政策,是否可以複製過去成功的經驗? 我們同樣以台灣成功典範的「晶圓代工」做為引喻,推演國發基金是否有機會投資台積電,藉以檢視政府的創業投資政策效用。因為國發基金不擔任主導性投資人,創業者必須先爭取主導性投資者的投資,然而「晶圓代工」雖符合產業鏈的合作利基,但前期無法驗證商業模式,而且需求的資本支出十分龐大,無論投資者或審核委員,必然難以卸下高風險的疑慮,按照既有的投資模式與做法,可以斷言國發基金投資的機率應該不大。

當年若非政府主導產業佈局的遠見,以及張忠謀的資歷與聲望等因素,否則「晶圓代工」構想極有可能胎死腹中,所以張忠謀對於台積電的成功曾直言:「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足見當年產業佈局政策功不可沒。

由以上陳述可以了解,成功的項目要事後諸葛容易,但依循固有的思維模式,要事前洞察卻是十分困難,發掘獨角獸其實需要不同的視野與做法,三十年來像台積電這樣的獨角獸不是沒有,只是被既有的觀點與做法埋沒了。

挖掘顛覆性創新 需要的思維與做法

為什麼創造獨角獸 (這裡定義具有成為全球市值百大潛力企業) 如此重要? 我們以台灣唯一進入全球市值百大的台積電為例,說明它所締造的成就,對於台灣人民的意義。 去年台積電蟬聯全國繳稅第一,是繳稅第二名鴻海的三倍,佔全國稅額約一成,創造的半導體產業鏈總值占 GDP 15%,並帶動國內二十多萬個就業機會。

獨角獸企業對國內經濟的鉅大影響可見一斑,就算三十年挖掘一個獨角獸,對於國內經濟也是具有鉅大的推升動力,雖然投資獨角獸需要更大的資金與風險,但比起國內大多數投資因資金限制,僅能投資國內中小企業的發展,獨角獸則相對擁有更好的效益。例如,國內投資新創成功的比例若為 1/10,就算締造成千上萬筆投資新創成功的加總,仍不及全球百大的獨角獸的投資回報與社會貢獻,所以政府政策應聚焦在如何挖掘顛覆性創新,並集中資金規模協助獨角獸企業拓展,才能締造國家經濟發展的下一個榮景。

發掘顛覆性創新需要甚麼視野與做法?發掘顛覆性創新其實不難,首先需調整的是未來的視野,需要在未來的系統中分析其產業鏈,才能看到它所帶來的真正價值,許多投資人審視標準在解決現在的痛點、比較對手的競爭優勢、目前的客戶在哪裡等問題,然而這些問題未必可以發掘顛覆性創新,誠如所述的「晶圓代工」範例,這已成為台灣創業環境司空見慣的現象,不僅投資人的思維需要做調整,創業政策也需要制定更高的發展目標,才能創造項目未來更好的投資效益與競爭能力。

顛覆性創新通常對應主流趨勢或潮流,例如:「物聯網」、「共享經濟」、「工業 4.0」等,若要評量項目的發展潛力,可以依據其匯流主流趨勢的多寡,做為發展影響力的指標,對於商機估算方面,則可參酌現有市場上下供應鏈涵蓋的產值,便可評估其市場發展潛力。

更效能的創業政策,更友善的創業環境

全球創業觀察(GEM)2019 年報告指出,台灣每百人約 23 人從事創業活動,然而國內支持的資金與資源短缺,形成相互侵蝕資源的惡性循環,台灣創業發展的政策,需摒除低質量的「萬眾創新」做法,應調整為「量少質精」的策略,才能有效地發揮資源效益發掘獨角獸,而且台灣資金與市場規模不若中美大國,需要傾全國之力集中火力,才能博得更大的成功機會。

對於具備獨角獸潛力的項目,不僅僅是提供資金支持與法規調整,政府亦需引領成為主導性投資人,掌理培育發展與投資計畫等,以展示政策的決心與意圖,就像當年發展半導體產業,政府培育菁英到美國研究半導體,開啟了半導體產業的創業潮流,整個投資業界跟隨政府腳步,達到集中資金與資源的綜效。對於施行細節方面,實際上不可能前期制定完整,為彌補政策的務實性與應變性不足,可以向社會徵求新業態、新模式的策略建議,以達到政策應變的彈性與適用性。

創造友善的創業環境的實踐目標是,創業者不必受到年齡限制,也無需動用特有人脈與關係,資源便可支持具有發展潛力的項目,讓顛覆性創新都可獲得成功發展的機會。對於新創國際化發展策略,鼓勵企業在草創之初就有國際化思維,然而政府也需提供必要創育輔導,以提升新創團隊的整備工作與國際化能力,並協助新創在國內快速建立基礎以及驗證商業模式,然後鏈結國際資源走向規模化發展。

每個被發掘的顛覆性創新,都需視為趨勢潮流的智慧寶庫,新創發展初期條件極為有限,創業者多從窄小人脈中組建團隊,難有頂尖人才與完整分工機制,為確保項目成功之必要,且摒除因人廢事的想法,政府需協助人才引進與團隊重組,方可打造全世界競爭的戰鬥隊伍。

當創辦人的經驗尚無法管理團隊能力之時,也可以參酌矽谷專業創投公司,發展 EIR (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 的「駐點企業家」制度,解決團隊經營問題並提升管理效能。面對國際新創競爭日益激烈,政府需要更彈性更有為的政策,才能在國際競爭的洪流中逆流而上,以上是筆者提供的淺見,希望引領國內創業政策更具效能與競爭力,進而創造未來更宏觀的發展願景。

責任編輯:Anny




最新發展:


花蓮地震新聞不搶快,堅守 2 大原則 Yahoo 新聞瞬間湧入五倍瀏覽量

Yahoo 奇摩新聞關心網友生活大小事,深耕在地,肩負影響力與媒體責任,旗下新聞編輯團隊自製報導也成績亮眼,當重大事件發生時,網友第一印象就是到 Yahoo 尋找重要資訊,甚至還在 2023 年台灣 Google 關鍵字熱搜奪下年度亞軍。
Photo Credit:Yahoo

清明節連假前夕,處處瀰漫著即將放假的氣氛,早晨的迷濛中,一陣天搖地動,2024 年 4 月 3 日上午 7 時 58 分,花蓮發生 7.2 強震,全台陷入一陣兵荒馬亂,Yahoo 奇摩新聞編輯團隊確認自己跟家人安全後,隨即切換工作模式,即便餘震不斷,搶在第 8 分鐘(上午 8 時 06 分)就發出地震相關內容,一邊祈禱台灣一切平安,一邊馬不停蹄展開一連串不斷更新的 403 花蓮地震系列報導,提供網友即時、正確、有幫助的內容。

天搖地動中的堅持 人性角度全方位關心網友

4 月 3 日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瞬間湧入 Yahoo 全站的瀏覽量(page view)是平時的 5 倍,代表許多網友在地震發生,第一時間便想到了 Yahoo 奇摩新聞,希望能透過 Yahoo 奇摩新聞快速獲取所需資訊。

主震結束後,Yahoo 奇摩新聞編輯團隊便立刻開會討論,根據過去三年的地震相關 SEO 數據發現切入點,,就現今狀況從用戶的角度出發,以不煽情、不聳動的方式,針對地震資訊、交通影響、救災進度等議題切入,包括「地震到底發生在哪裡?規模如何?」、「我正在通勤途中,我還能準時上班嗎?」、「有沒有什麼災情影響?」,並延伸到捐款資訊、餘震如何自保、各種地震防災知識等等,透過正向搜救內容、實用新聞轉移網友不安,以人性關懷為優先考慮。

在花蓮地震當時,大量網友湧入 Yahoo 觀看即時整理災情資訊。/Photo Credit:Yahoo

搖晃中拼出完整全貌,時間軸呈現地震資訊進度一目瞭然

除了擁有豐富的報導面向,為了方便網友快速掌握所需資訊,Yahoo 奇摩新聞提供完整的地震資訊專輯,並將即時不斷更新報導切分成資訊總整理「不斷更新」、災情總整理「不斷更新」兩則,前者彙整氣象署最新記者會說明、全台餘震狀況、各縣市停班課、花蓮交通影響;後者與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資料同步,著重在花蓮搜救狀況、死亡人數、失聯人數的即時更新。此外,Yahoo 奇摩新聞編輯團隊亦利用「時間軸」呈現地震資訊的不斷更新,讓用戶能一目瞭然影響範圍、各地災情,以及地震後的各種進度,全方位滿足用戶的需求。

Photo Credit:Yahoo
Photo Credit:Yahoo

撥開假新聞叢林,看見「真新聞」:秉持「正確優先,絕不搶快」、「有用、有關、有遠見」

Yahoo 奇摩新聞始終將成為值得信賴的數位內容指南,幫助閱聽人做出明智的選擇,實現用戶每個宏偉的抱負和微小的目標視為最高準則。秉持使命,遇到重大災難新聞,Yahoo 奇摩新聞秉持「正確優先,絕不搶快」、「有用、有關、有遠見內容」兩大原則,提供網友事件的完整更新報導,在雜亂碎片化的網路世界中獲得最有用、有關、有遠見的內容。

資訊科技的時代,網上常有各種未經證實的消息四處流傳,像是龜山島斷首、九曲洞罹難人數添 11 死等,地震當天上午甚至一度傳出新北市停班停課,對此 Yahoo 奇摩新聞團隊不急於搶快推播,以正確性為第一優先,經由多方求證,證實新北市停班停課是假訊息後,Yahoo 新聞也快速提供正確資訊給用戶,確保用戶接收到具正確度及真實性的新聞。

Photo Credit:Yahoo

誰在看 Yahoo?大家都在看,又快又完整 Yahoo 新聞扛起網友生活大小事!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的《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Yahoo 奇摩新聞已連續7年蟬聯網路媒體類第一名。Yahoo 是媒體也是平台,除了同時擁有多家新聞媒體授權的即時報導,讓網友有多元的選擇與持續更新的進度,也提供 Yahoo 奇摩新聞自產的第一手新聞報導,兼具即時性、完整性。以此次花蓮地震為例,自製新聞整合相同主題資訊、串連相關新聞,引導讀者點進捐款、即時交通資訊、專題、防災懶人包等相關新聞,並延伸到保命方法、住宅防震、暖心故事、捐款資訊、心理安慰等內容,其中 Yahoo 奇摩新聞不斷更新的自製報導,更已累積近 1500 萬瀏覽次數,在 Google 地震搜尋結果頁也獲得更顯著的「即時」標示(如下圖)推薦給網友閱讀,效果更勝於其他碎片化資訊。

Photo Credit:Yahoo

Yahoo奇摩新聞編輯團隊自製新聞報導成績亮眼,可歸功於長期操作正確、即時的重大新聞,讓網友在重大事件發生時,第一印象就是主動來 Yahoo 尋找重要資訊,可見得 Yahoo 是網友們最方便查看新聞的首選,甚至在 2023 年台灣 Google 關鍵字熱搜奪下年度亞軍

Yahoo 奇摩新聞關心網友生活大小事,深耕在地,肩負影響力與媒體責任,3 月的食安議題包括:蘇丹紅事件、寶林茶室中毒案件發展、邦克列酸(前名為:米酵菌酸)是什麼,我們都能提供網友優質的內容指南。緊接著的夏天颱風季,Yahoo 奇摩新聞也會提供全方位、即時的正確報導。

本文章內容由「Yahoo」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