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353,955
2012
09
月號論壇主題
從兩岸外交休兵看台灣產經前景
扭轉台灣沉淪,兩岸經濟才可能長存共榮!
林健煉/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人口13億5千萬的中國,幹起任何事兒都是驚天動地,成功如此,失敗亦然,毛澤東一念之間,中國曠世沉淪,鄧小平高瞻遠矚,大陸起死回生;然無神論、不相信命運,也未曾有過由盛而衰經驗的中共,卻很難理解經濟與國運是有生命週期的,更不懂台灣繁榮對中國發展之存在意義;馬英九4年間讓兩岸關係空前提升,卻也讓台灣經濟歷史倒退;恣意獨斷的馬總統,若未能在國際競爭對手不斷超越台灣之際,及時凝聚朝野共識提出有效對策,台灣或將沉淪1、20年,屆時兩岸均將同蒙其害!
 蔣經國鄧小平    點燃經濟聖火
 1972年9月23日,中共軍委主席毛澤東公開宣稱:「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中國歷史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讚成秦始皇好,不讚成孔夫子。」打倒孔家店運動於焉展開,為文化大革命推向末路高潮,800萬中國社會菁英被迫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整個國家為之沉淪。
同年12月16日,海峽對岸台灣的行政院長蔣經國,於連遭異議人士狙擊、退出聯合國、美國總統尼克森訪中及台日斷交等空前打擊後,深覺反攻無望,決定戮力經營台灣,遂指示5年內完成興建高速公路、台中港、北迴鐵路、大鋼廠、造船場、石化工業、鐵路電氣化、國際機場及蘇澳港等九大建設,以加速經濟全面發展;除了戰後西德及日本,這種一次性的重大建設,各國罕見,也讓台灣經濟從此起飛,15年間外匯存底即突破500億美元,僅次於西德,高居世界第二。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總統去世,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崩殂;導致數千萬無辜生命犧牲、上億家庭破碎,充滿血腥的國共鬥爭,從此走入歷史。
1977年7月16日,文革期間被打為「走資派」的鄧小平第三度、也是最具關鍵性的復出,翌年「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即拍板定案,扭轉了中國自1949年後對外封閉的局勢,其經濟鬆綁最大的突破是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成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以及1986年敲定環渤海經濟區,為中國現代化開啟了大門,從此經濟快速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主要還是以大陸原有之老舊國企作為基礎,間雜部分小型港商與少數日資企業為輔;總歸來說,從1839年鴉片戰爭,以迄1989年天安門事件為止,在長達150年之內亂外患下,整個不曾被有效高度運用之中國廣大的土地與勞力,開始發揮積極作用。
六四事件後,中國遭到國際全面圍剿抵制,連港商投資都為之卻步,而就在這中國最孤立無援的時候,來自對岸的台商,卻適時地進到大陸,為中國注入第一階段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基因。
蔣經國在大力經改期間,政治卻未同步全面改造,以致1977年11月19日,長期積累的社會能量在一樁選務糾紛下,爆發群眾抗爭之「中壢事件」,點燃了台灣民主運動的聖火,「橋頭事件」、「美麗島事件」…… 一波接一波,黨外雜誌更如雨後春筍般前仆後繼,終致1986年9月28日,台灣第一個本土政黨於焉誕生,終結了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半個月後,蔣經國即被迫宣佈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翌年又開放赴大陸探親及解除報禁,終讓台灣大步邁向民主化。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因胃出血未獲及時輸血而意外過世,副總統李登輝當晚立即宣誓就任總統。半年後,他先是開放大陸同胞來台奔喪,隔年再開放記者赴大陸採訪及電視、電影、錄影帶赴大陸採訪、拍片、錄影;同年5月1日,並指派財政部長郭婉容率團赴北京參加亞洲銀行年會,其後6月4日天安門事件爆發,各國同聲嚴厲譴責,李登輝卻權衡兩岸事實需要下,6天後仍毅然宣佈開放兩岸直接通郵、通話,通郵部分雖因中共抵制,當日並未實現,但台灣一連串的政策開放,除了釋出善意外,也為台商赴大陸投資,奠定開路基礎。
民主化後的台灣,儘管為人民解除了政治束縛,帶來了自由開放的普世價值,但同時也激發勞工權益的高漲、環保意識的抬頭及生態保育的重視,這方面的進步,卻與講究時間效率及成本管控之資本企業,嚴重利益衝突。
資本與社運衝突  台商紛紛出走
 再因,台灣經濟起步時機較早,當時國際競爭對手不多,以致企業規模擴充甚快,導致工業用地大量需求,一方面供給嚴重不足,另方面則價格飆漲,生產事業紛紛被迫尋求替代出路,中國適時的大力經改,正好讓苦無出路的台灣企業,找到了生命的出口。
事實上,遠在文革末期,即有部分台商經由香港或其他地區冒險進入大陸經商,這些開路先鋒,若非持有他國護照,回國後不是被判刑,即是無法再跨入國門。這些首批西進台商,在當時局勢詭譎的中國社會,行徑甚為低調,有時還得身懷毛語錄跟著群眾呼口號,不過因被列為統戰樣板,基本上都頗獲禮遇,經營較成功或多金者,甚至還被專機迎去北京參加重要慶典;惟隨著兩岸開放台商之增多,慢慢即不再吃香,有些娶妻生子後即落籍當地,有些被坑、縱情聲色或未能及時轉型者,家財散盡後台灣也回不去了,從此淪為「台流」,四處打秋風。
89民運後第二波進入大陸的台商,多屬勞力密集、技術性低或較具污染性之中小企業,除了被優惠待遇及工資低廉吸引外,主要還是對於環境及土地的高度需求;另有部分協力廠商則係隨著上游企業出走而被迫外移。
2000年台灣首度政黨輪替後,一時淪為在野的國民黨全力杯葛,政局紛擾不斷,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造成第三波台商西進;這批台商無論是資本結構、產業型態或經營模式,都較先前多元,競爭能力也較強。
2008年第二度政黨輪替,兩岸關係較前和緩,尤其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署後,更掀起第四波台商進軍大陸之高潮,這批台商多屬高科技產業、金融業、服務業及大型傳統產業,不是技術門檻高、資本雄厚,就是具備一定的商業模式;而吸引他們西進的誘因,主要在於上下游廠商的連結、密集的勞力供給,以及大陸逐漸形塑的內需市場,土地倒還其次,因這時中國的地價已較高昂,同時批地也較嚴謹。
儘管大陸經濟快速發展,但整體而言仍處於經濟萌發期,而且法制變化複雜,人治現象依然普遍,民族性也有待進化,加上大陸本地企業、外資企業、港資企業五湖四海交相纏鬥,市場看似遍地黃金,其實卻也處處陷阱,沒幾把刷子,要賺些銀兩還真不易,有時稍一不慎,就像非洲大草原之羚羊般一口給吞了;此外,即使有些初期經營順利,最終卻因過度擴充或未能正確轉型而告鎩羽;因而,台商最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就是「不去等死,去了送死」!
有關台商在大陸的經營狀況,台灣媒體普遍過於渲染,真正非常成功的,說來說去掐指也不過那幾個,若就機會成本及本業經營而言,一般的看法是三分之一賺錢,三分之一不賺不賠,三分之一虧損;除非早年有購地置產,又未被坑殺,最後算算,真正賺到的都是房地產,這種現象,東南亞台商亦然,不過大陸勞動成本及地價暴漲的時程,確實較他國短快,這也是未來大陸經濟最大的變數之一。
中國去年最新普查,在大陸設廠並長期定居的台商,估計30多萬人,若再加上其他常住大陸的台灣人,包括台商眷屬、學生、台流、非正常營業之台企留守者、純移居人士等,估計10幾萬,因此目前大陸「廣義台商」總數約50萬人。台灣海基會則將常態往來者也概算在內,推估75萬人,再加上台幹40萬,總共115萬人,號稱「百萬台商」。
通常,在台100人的中型企業,外移出走後,初期派赴大陸的台幹平均祇有5人,最終可能3人不到,當然小型企業比率可能較高,惟無論如何,祇要一家企業西進,即意味著90~95%的台灣員工終將失去工作,這也是台灣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以及薪資接連倒退的主因。
另方面,這50萬~100萬台商、台幹及台眷原皆是台灣社會結構最核心的中產階級,其之外移,同時也將消費質量帶出台灣,造成台灣境內消費、廣告等內需市場之大幅萎縮。
長保台灣的繁榮    兩岸重要課題
最具爭議的則是台商西進造成之資金大幅外流,而且去多回少。究竟台商投資大陸之實際金額有多少,一直是個難以解開的謎。依中國商務部統計,歷年累計實際利用台資為515.3億美元;台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則統計,截至今年6月核准赴大陸投資案例累計約3萬9千件,投資金額1, 051億美元;惟台灣「金融管理委員會」統計,單是2010年1~9月,台灣上市(櫃)公司對大陸投資金額累計即1兆8, 800萬元新台幣,相當於一年785億美元,顯然台灣資金西進中國,金額甚為龐大無比。
早期,兩岸關係尚處於曖眛狀態,台商赴大陸投資若非經由地下管道,即是透過香港或第三國之個人或公司身分進行,因此統計上嚴重失真;據非正式估計,大陸台商累計投資金額已超過3千億美元,總數逾10萬家,在當地僱用人數逾1千4百萬人,遠超過台灣的就業人口。
這10餘萬台商中,因經營不善或其他因素而關門者雖數以千計,惟現存台資企業至少有三分之一獲利,加上台商台幹逾半皆有房地增值收益,故目前台灣在大陸之潛在資產,顯然已超過國內4千億美元外匯存底之規模,而且每年仍以至少百億美元(2010年台灣經濟部批准赴大陸投資金額即133億美元)速度挺進。
土地與勞力累積150年的能量,加上一黨獨大、組織嚴密、沒有眾多民意扞格、效率快速、政策穩準狠,讓中國經濟衝起刺來發展,力道無以倫比,一水之隔的台灣,若放棄這班空前的順風車,實係歷史的愚蠢,惟若在缺乏有效配套下盲目傾巢西進,致台灣被淘空,亦是一大錯誤與危機,如何平衡拿捏,可是一大藝術。
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從小成本、低競爭的餐飲、加工,到大資金、高競爭的尖端科技,投資項目之多,舉世之最;從閩粵地方、沿海省市、一直到全國城鄉,其投資地域之廣,也是各國之首,幾可用遍地開發來形容。
4百年前大航海時代,位處東亞軸心的台灣,即已開啟國際貿易的濫觴,日治時期則邂逅現代的洗禮,1970年代再承受美日的加持,非但社會多元,創意猶新,經濟起步也較早,加上兩岸文化背景相近,因而台商對整個中國大陸之經濟發展,充分起到了歷史性的積極功能。
除了投資金額高居外資之首、投資地區遍布各地外,30年來台商還不斷為大陸帶來各種機器設備、高低技術、經營管理、市場客戶與創新研發等不同程度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軟硬元素。
台灣人口僅及開發國家5千萬標準的一半,要完全仰賴內需獨立生存有其困難,但2千3百萬人的消費市場,加上多元創新、快速高度競爭的社會,反讓台灣成為國內外流行商品及新潮經濟最佳的實驗平台,形成各行各業寶貴的經驗價值,尤其台灣經濟主幹之中小企業的內涵與成敗經驗,對於13多億人口之中國經濟民生的發展、穩定與幸福,更是彌足珍貴。
未曾有過由盛而衰經驗的中共,卻很難理解經濟與國運是有生命週期的,更不懂台灣繁榮對中國發展之存在意義;馬英九4年間讓兩岸關係空前提升,卻也讓台灣經濟歷史倒退;恣意獨斷的馬總統,若未能在國際競爭對手不斷超越台灣、威脅兩岸,以及於過度集中西進嚴重威脅台灣自身命脈與兩岸經濟整合之間,尋求智慧性的平衡點,並及時凝聚朝野共識提出有效對策,則台灣或將沉淪1、20年,屆時兩岸均將同蒙其害。
如何面對內外挑戰,扭轉台灣的沉淪、確保台灣的經濟穩定,進而維繫兩岸經濟的長存共榮,顯然已是兩岸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健煉/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
資深媒體工作者。
台灣大學法學院商研所企經班結業(企業經理班~EMBA前身)。
曾任:21世紀出版社總編輯、財訊雜誌創辦總編輯、自由時報總編輯、副社長、台灣電視台監察人、東森電視台董事、民眾日報發行人、東森媒體集團副秘書長、新新聞周刊社長兼總編輯。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