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入浙20年:正在融入浙江 从不信任到依靠  

时间:2008-11-06 14:26   来源:华夏经纬网

     今年是台商来浙江投资第20年。

  20年,弹指一挥间。

  从起初的半遮半掩到如今的势成燎原,台商始终和浙江经济共同成长。

  20年间,海峡那边吹来的清新之风,给起步中的浙江民营企业带来了新的启示,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

  回望20年历程,经济共存共生,政治互相了解,民间凝聚力不断增强——这三句话,为两岸之间作出了一个美丽注解。

  台商,已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浙江,已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集中、发展良好的地区,成为广大台商投资创业的热土。截至2008年6月,全省累计注册登记台资企业6702家,总投资340亿美元。

  一、登陆

  守了一夜机器的故事

  台商最早是怎么来浙江的,说起来颇有些戏剧色彩。

  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某台商在外地投资失败,雇人拉了一车机械设备运走,谁料途经嘉善时,司机嫌钱少,跑了。眼看机器全被扔在马路边上,台商束手无策。

  碰巧,当地一个乡干部路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叫来几个村干部,大家轮流守了一夜的机器。

  什么叫雪中送炭?这就是了。这位老兄大受感动,当即决定,工厂就办在嘉善!

  时逢大陆刚刚步入市场经济,地方政府要自己搞经济,“找米下锅”。台商,也就在这个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出现在浙江经济的舞台上。

  第一个投资浙江的台资企业,现在已不可考。因为当初他们来投资,并非是以台商身份。根据资料,1988年,宁波台资企业台通饭店落户象山,成为第一批到浙江投资的台商。

  二、台商如何影响浙江经济

  老师来了

  大量农民企业家

  开始给台商做配套

  “那时候搞乡镇企业,农民企业家们出过远门的没几个,更别提什么讲英语、和外国人做买卖了……”

  台商登陆浙江之后遇到的第一个合作者,就是这些扔下锄头洗脚上岸的草根浙商,还有接触市场经济不久的政府,“搞经济、抓管理的,什么都得从头学”。台商当老师几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老师带来了资金和技术。

  1988年—1992年,被视为台商投资浙江的第一波浪潮。投石问路,规模不超过100万美元,方向是:木业、纺织和轻工制品。

  “台商给浙江民营经济的崛起起了示范带动作用”,浙江大学台湾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章柏康总结。

  有老师也就有学生。比如,余姚人袁国强。

  袁国强那时还年轻,他扔了铁饭碗,找到的工作就是进台湾人开的厂子。

  1993年,台商赖宗宝来到余姚丈亭镇,投资160万美元建立嵘利公司,主要生产园林绿化用的五金塑料工具,产品全部出口欧美。

  赖先生投资的原因很简单,受生产要素制约,园林工具在台湾很难获利,急需来大陆开辟新的生产基地。园林工具也需要当地小企业供应配件,以节省运输成本。

  显然,打工者袁国强没有淹没在嵘利公司流水线上。

  打工四五年之后,1998年,袁借来5万元,租了三间破房,专门给嵘利公司做喷头小零件配件,当年就收回了成本。

  当时,嵘利公司已经装配了现代化流水线,产品稳定,差错率低,效益高,工人工资实行计件制,这套先进生产设备和管理方式深深吸引了袁国强。

  完成了原始积累的学生,这次要和老师在市场里搏杀一番了。

  4年后,袁国强从台湾买来了流水线,企业管理也依样画葫芦学了嵘利公司。那一年,他们的产品也出口欧美,而且反过来还从台湾企业中采购配件。

  去年,袁国强的产值实现1000多万元。

  我们可以描出这样一条生存的产业链:农民企业家——为台商做配套——完成原始积累——自主创业。

  当地镇政府统计,自引进台资企业生产园林工具后,带动了该镇23家配套企业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年产值20多亿元。如今,世界各国的园林工具采购商每年都要来丈亭采购。

  转型升级

  一个港口工业城市

  怎么转向电子信息产业的

  早期台商投资浙江,曾被看作只是夕阳产业转移。在完成探路后的几年内,台商找到了新的更大的空间。

  台商投资的第二波、第三波浪潮紧接着来了。而此时,浙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也进入关键时期。

  第二波:1992年—1998年,台商投资浙江数量骤增,共有2429家台资企业落户浙江,大多从事传统的轻工、纺织、化工、机械行业生产,出现总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大企业。

  第三波:1998年—2005年,除传统强势产业机械与化工继续成为台商投资的重点产业外,以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为显著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大量落户浙江沿海,并逐渐成为台商投资新趋势。

  20年前,宁波还是一个单一的港口工业城市,现在呢?宁波保税区拥有国内最大的液晶光电产业群,这个产业群也正是由台资企业带动的。

  2004年,基于通关和港口运输考虑,全球第四大液晶面板制造商——台湾奇美电子落户宁波保税区,征地1000亩,投资16亿美元,重点用于液晶模组生产项目。

  奇美电子一来,投资拉动和产业整合等良性效应非常明显,全球第一大液晶显示器制造商冠捷科技、全球第二大主机板制造商技嘉科技、全球第三大专业光盘制造厂家精胜科技等50多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或配套企业纷纷跟进,迅速在此形成了一条国内最完整的液晶光电产业链。

  根据宁波保税区测算,3年内,以奇美为龙头的液晶光电产业将达到1000多亿元的产出能力,占该区工业产值80%以上。

  管理模式

  靠人情还是靠制度

  台商给浙江老板们又上一课

  除了资金和技术,台商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管理。浙江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的受益,要远远超过其他所得。

  “浙江企业当初是怎么管理的?粗放型,人情管理。”章柏康研究员说,台资企业的管理方式,又给农民企业家们上了一课。“人家是用制度管理的!”

  台商做企业深受日本影响,他们是家族化经营,但在企业的关键岗位上,任人唯贤,“不是家里人占了位置,而是专家。”

  以经营之神王永庆先生为例,“他就在年底谈谈投资规划,具体经营是不管的”。

  台商与港商类似,但是最大的不同在于,台商的管理比港商更进一步。“企业管理他们吸收了日本的科学方法,品牌管理则是借鉴了欧美经验。”在章柏康看来,台资企业的这个优势,对浙江民营企业起了强烈的表率和推动作用,“符合我们的实际。”

  台商投资第四波:近3年来,以物流、仓储、投资咨询与保险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台资项目相继在浙江落户,进一步拓宽了台商在浙投资领域。

  三、从不信任到依靠他们正在融入浙江

  副镇长当起“跑腿义工”

  台商入浙20年,三句话可以概括发展历程:经济上共存共生,政治上互相了解,海峡两岸民间凝聚力不断增强。

  章柏康和无数台商打过交道,对20年来的变化感触尤深。

  “早期许多台商来浙江投资,对政府官员是很防范的,甚至投资的时候宁可找个当地出租车司机作依靠,也不愿找当地政府。每当遇到困难,只有自己想尽办法也解决不了时,才会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寻求政府帮助。”

  是浙江政府的热忱打消了他们的疑虑。

  那是2000年5月,嘉善姚庄镇举行经贸洽谈会,包括李茂春在内,一批台商被邀考察,他发现这里距离上海近,民风淳朴,有了投资意向,之后就回到广东。

  没过两天,当时的姚庄镇副镇长顾林法就专程赶到广东。“批地、盖厂房,我现在抽不出时间去姚庄呀!”李茂春实话实说。“没关系,只要你信任,我可以全程义务代办。”

  从当年5月签订合同,到10月1日建成投产,半年时间里,李茂春没来嘉善一次,只是在电话里指导,而副镇长顾林法当起了“跑腿义工”。

  “将心比心,为台胞服务,这没什么好讲的,何况人家在这里投资,造福地方经济。”现任姚庄镇党委书记的顾林法回忆,当时还有人以为这工厂就是他的。

  有感于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这些年,李茂春不仅介绍其他台商来浙江投资,自己还追加3亿元,在嘉善搞起了五星级酒店。

  “现在啊,台商有事情先找政府帮忙。”章柏康说,台商在浙江,已经从以前的不信任、有隔阂,转变到了积极融入社会生活,甚至举家搬迁过来——李茂春说:“我打算以后就在嘉善长期定居了。”

 

分享到:
编辑:陈宁

相关新闻

图片

图片推荐

    要闻

    两岸情

    各地涉台活动

    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