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創業青年

鼓勵台灣青年到大陸創業,如何成為新一輪「惠台」政策?

北京政府在國內鼓勵「雙創」、主張對全球攬才,台灣青年也被有計劃地順勢納入中國政府發展新創「人才工程」的版圖。

端傳媒記者 陳虹瑾 發自北京、台北

刊登於 2017-02-02

#創業青年

2016年8月1日,北京中關村智造大街,街口的智能文字懸掛噴泉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觀。
2016年8月1日,北京中關村智造大街,街口的智能文字懸掛噴泉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觀。

「你目前拿到了嗎?」

「拿到什麼?」

「獎金、補助。」

「我們不是為了這東西去(創業)的吧?」

「很多創業團隊先看這個(補助)……,我不是創業團隊,我是負責平台運營,我手上有80個團隊要安排過來!」

這是一名台灣創業者,以及另一名在中國大陸經營「孵化器」的台灣人在微信上的對話。一南一北的兩人,在互聯網上加了微信,短短幾句對話,道盡一群台籍創業者的集體焦慮:進駐中國大陸國台辦掛牌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之後,津貼,到底領不領得到?

場景轉回台北。

台北101大樓的商務中心裏,一名欲搭上「大眾創業」潮的青年,向回台洽公的北京遠見育成科技孵化器總經理陳冠融分享:「我跟大陸的一些區政府都很熟……,我帶學生去,和蕭萬長是一樣的待遇!」

旁人好奇:「和蕭萬長一樣?什麼待遇?」

對方答:「我和蕭萬長住同一家飯店!」

青年接着說:「大陸現在有那麼多孵化器,其實我只要帶着學生組團過去繞一圈,就賺飽了……,」話沒說完,被陳冠融打斷:「你賺那種錢?最多給你賺個一、兩餐好不好?第三餐就沒了,」青年有些尷尬,陳冠融接着說:「你公司開在101耶,要搞創業就做專案,不要賺那種仲介的錢!」

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s)

「孵化器」是創業圈術語,它指一種商業性組織,專門向剛開始創業的小型企業團隊提供場地、法律、稅務和產品規劃等服務。它可能是私人營利機構;也可能是政府提供的創業服務。在台灣稱為「育成中心」。

雨後春筍般的青創基地

「大眾創業、草根創業」、「萬眾創新、人人創新」,中國國務院在2014年9月喊出這些口號,同時印發了《國務院關於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台的指導意見》。總理李克強甚至前往中關村創業大街,與創業者喝咖啡。種種跡象,顯示北京政府對於鼓勵科技界人士和大學生「創業」、「創新」寄望至深,甚至視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雙引擎」之一。(編按,另一個「引擎」為「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

北京政府在國內鼓勵「雙創」、主張對全球攬才,台灣青年也被有計劃地順勢納入中國政府發展新創「人才工程」的版圖。對比以往「照顧台商」、「購買農產品」、「陸生赴台」和「開放陸客」等手段,可以發現從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之後,絕大部分的「惠台」政策都縮減了規模,但鼓勵台灣青年赴陸「創業」,非但沒淪為重災區,不少台灣人還從中找到了新的生存之道。

青創_繁

創業寒冬襲擊,不覺寒冷者,卻大有人在。中國政府招攬台灣青年的熱度,讓許多台灣新創團體感受深刻。放眼全台各大孵化器、育成中心、大專院校,不時就傳出某某中國大陸青創基地招商、舉辦競賽的消息,許多台籍財務顧問也主動當起了牽線人。

以累積輔導超過300支新創團隊、育成成績在亞洲居領導地位的「AppWorks Accelerator」(之初加速器)為例,也感受到這股熱情。過去4年來,每年都有對岸政府、半政府機關主動邀約,盼團隊考慮前往中國大陸落地,2016年也不例外。

為了鼓勵台灣青年赴陸創業,國台辦先在2015年分三批成立了22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與「海峽兩岸青年創業示範點」。

2016年,國台辦在原有的22個基地和示範點基礎上,「加碼」掛牌兩岸青創基地,一年之間,31面以赭紅字體書寫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銅牌,在中國大江南北各地懸掛起來。截至2017年初,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共授牌設立41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2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

從選址趨勢來看,明顯呈現自沿海向內陸增加;投資人雲集的北京和上海,台商群聚的福建、廣東、浙江、江蘇等省市,都有7個以上基地被授牌,江蘇更高達10處。

(可在 Web 端打開以實現交互效果)
(可在 Web 端打開以實現交互效果)。

2016年3月,中國全國政治協商會議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政協工作報告時,定調新任務:「開展面向台灣青少年的體驗式交流」。據悉,「體驗式交流」的發想,來自於中共中央和台灣青年創業者們交流後,決定的新方向。

2016年7月初,就在台灣陸委會和中國大陸國台辦還在針對「雄三飛彈誤射」事件隔海放話的同時,天津市台辦正敲鑼打鼓發表《關於鼓勵和支持台灣青年來津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提供「鼓勵台灣青年參加天津眾創空間建設,......提供資金扶持、工商註冊便利服務」優惠。這是第一個針對台灣青年提出創業政策的中國大陸直轄市。

10月,深圳國際創客週期間,深圳市台辦發出紅頭文件,邀請台灣創客代表出席「在深台資金融機構及台灣青年創客座談會」。這場閉門座談由海協會秘書長馬國樑主持,海協會長陳德銘列席。當天在場者,除了市台辦代表、台灣創客代表,還有玉山銀行、華南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富邦華一銀行等代表出席,頭銜全是分行行長、副行長。

一名與會人員透露,陳德銘面對創客詢問兩岸關係急凍,無奈回應「是你們那邊(指蔡英文政府)沒有回到原來的基礎上,封閉的是你們,不是我們。」但一有創客提出稅務上的疑問,陳德銘立刻轉頭請隨行的稅務、法務人員上前溝通,表示願意協助。他說:「兩岸的民生還是照常在走啊!」

2016年3月,中國全國政治協商會議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政協工作報告時,定調新任務:「開展面向台灣青少年的體驗式交流」。

據悉,「體驗式交流」的發想,來自於中共中央和台灣青年創業者們交流後,決定的新方向。北京創業公社「台灣青年創業專區」負責人鄭博宇是曾被徵詢的台籍青年之一;30歲的他,學生時代起參與兩岸交流,不諱言朋友常戲稱這種交流是「三好團」:吃好、睡好、玩好。

他曾對俞正聲、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等人建議,這種行之有年的「三好團」無法深化台灣青年對中國大陸的理解,更遑論青年融合。他建議,若規劃以創業、創新主題的「體驗式交流」,或許能彌補傳統旅遊團在形式與內容上的貧乏。

總理李克強曾到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的3W咖啡館。
總理李克強曾到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的3W咖啡館。

北京創業公社擁有中國國企首鋼資源支撐,位於中關村的國際創客中心。記者到訪這天,氣派大廳的巨幅銀幕上,重複播放着花蓮六十石山的金針花海影像。仔細一看,這是台灣攝影師陳志通的作品「縮時台灣」。

目前,北京創業公社約有1300家來自世界各國的新創團隊進駐,台灣團隊佔了32席。這裏儼然成為中共對台青年工作的其中一座灘頭堡。鄭博宇平均一個月要導覽25個新創參訪團。其中,來自台灣或台企的參訪,佔了約4成。中國國民黨黨主席洪秀柱去年底前往北京出席國共論壇,還特地率團至北京創業公社,與台籍創客座談。

新創團隊要摸清遊戲規則

接着,從北京創業公社出發,約40分鐘車程就可以抵達位於中關村的金遠見大樓。這裏,是旗下擁有知名電子辭典品牌「哈電族」、1993年成立的台資企業「北京金遠見集團」轉型而成立的北京遠見育成孵化器,也是在北京拿下國台辦「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的唯一台資背景經營者,近期,他們又取得大陸「國家級眾創空間」資格。

「我們親近政府,但不親近政治,」負責孵化器運營的陳冠融介紹,集團耕耘大陸市場超過20年,早在李克強宣布雙創政策前,就開始籌備轉型。

曾任職資深產業分析師的陳冠融,在台灣是知名投資專家;如今,他掛着總經理頭銜,跳下基層「扛大旗」,成了這座孵化器的超級業務員。

「『孵化』這件事,基本上就是商業行為,」陳冠融分析,中國大陸各省市前仆後繼響應中央政策,全中國至少有數千個孵化器,規模大小不一。這些孵化器開了又關,關了又開,維持的關鍵在於穩定的現金流;一旦資金斷鏈,管你掛了幾面銅牌(編按:指名列國台辦的「創業基地」或「示範點」),都得關門。

近身觀察陳冠融的生活和工作,會發現他利用吃便當的時間和新創團隊開會,他身上帶着兩支手機和一部iPad,一會兒回訊息,一會兒忙着將新創團隊的簡報發給投資人。

這場便當會,讓人如坐針氈。陳冠融一邊扒着便當,一邊連珠砲地把所有團隊數落了一遍。在座成員,全是北京遠見育成主辦的「首屆京台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獲獎者,他們得到進駐北京遠見孵化器的門票,帶着各自的產品和服務項目,踏上北京,在陳冠融和團隊的協助下,尋找中國版圖的資金和市場。

「我不跟他們(創業者)講一些心靈雞湯的話,這不會產生任何產值。」陳冠融強調,唯有謀求新創產品市場化,團隊才有資金造血能力。中國大陸市場水深莫測,新創團隊要摸清中國的遊戲規則、找到當地用戶的精確「痛點」並提出解方,才可望形成營業循環。

「我好像拿着一把火在他們(創業者)屁股後面燒。」 談起商機不等人,陳冠融笑得有點無奈。

名列這場大賽季軍的陳安怡(化名),帶着來自台灣的口罩樣品,夢想趁冬天霧霾來臨之前,能找到合作廠商,讓台製口罩切入市場的「剛需」。這天,陳冠融整日行程全滿,乾脆擠出早餐時間,約了大陸廠商,一起在西餐廳開會。

早晨8點,三人一邊吃着法國吐司蛋,桌上剩餘空間,擺滿口罩樣品和競品。「我們的產品要通過大陸的檢測,通過之後還要做在地化的行銷和包裝……,」陳安怡抄下筆記,準備回台和創業夥伴分享。

陳冠融挑選的團隊不限台灣創客,只要有市場化和盈利潛力,就有機會進駐。遠見科技孵化器已有129個團隊入駐,成員分別來自台灣、中國大陸、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最遠來自於非洲納米比亞。截至目前,北京遠見育成共輔導10家企業融資成功,融資總額達人民幣8000萬元(約9100萬港幣/1180萬美元/3.7億新台幣),更有團隊登上中國大陸新三板。

「我們做的是商業行為,商人逐利天經地義,」除了資深創業家,陳冠融同時輔導一群年齡足以當他兒女的台灣青年,他常耳提面命:「不要老是跟我談情懷,請聚焦創造價值。」

北京遠見總經理陳冠融。
北京遠見總經理陳冠融。

新三板

「新三板」可以視為中國第三個證券交易所,全名為「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公開轉讓、融資、併購等相關業務提供服務;允許大陸境內所有企業掛牌,不再限制特定地區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交易的,主要是創新型、成長型的小型或微型企業。

劉恩廷以「彼鄰福袋—廣告共享經濟平台」服務為題,獲得亞軍,獎金是將近新台幣千萬元的投資額……若劉恩廷答應主辦單位的條件,前往平潭台灣創業園設立公司,並同意對方入股等條件,待兩造簽約後,就能得到這筆資金。

「沒有一個創投希望把錢丟到水裏,」商業本質在於逐利,剛在福建平潭獲得新台幣千萬融資的台灣創平方數位整合有限公司執行長劉恩廷,談起在大陸闖蕩的這些年,特別有感。

早在2014年,國台辦尚未宣布啟動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計劃時,劉恩廷就將定位技術與精準行銷結合,把這項服務推廣至溫州。去年,創平方團隊瞄準大陸的移動廣告市場,計劃前進深圳。團隊興奮的期待,不遠的將來,深圳市的地鐵,即將成為智能櫥窗,民眾等車、搭車,都能收到創平方提供的移動廣告。

截至2016年9月之前,劉恩廷未曾打算申請進入任何國台辦掛牌的青創基地。他們把辦公室設在台北,當時正按照原訂的步驟,優化行動載具上的定位服務。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中國國務院在2015年9月的口號。圖為2016年9月於鄭州市「創響中國」活動中一台工業機器人秀書法技藝。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中國國務院在2014年9月的口號。圖為2016年9月於鄭州市「創響中國」活動中一台工業機器人秀書法技藝。

「要不要來參加我們的比賽?總獎金1500萬人民幣,第一名有300萬人民幣喔,」去年9月底,劉恩廷接到「第一屆兩岸創新創業大賽」主辦單位興潭股權投資管理公司的邀請,比賽時間就在1個月後。在對方的盛情邀約下,沒有大型參賽經驗的他,備妥團隊資料,帶着一份簡報,前往福建省參賽。

衝着高額獎金,共有來自兩岸的700多組團隊報名,其中台灣團隊共100組左右。劉恩廷以「彼鄰福袋—廣告共享經濟平台」服務為題,獲得亞軍,獎金是將近新台幣千萬元的投資額。到了領獎現場,他才發現頒獎典禮是個超大陣仗,頒獎人之一,正是台灣的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

若劉恩廷答應主辦單位的條件,前往平潭台灣創業園設立公司,並同意對方入股等條件,待兩造簽約後,就能得到這筆資金。劉恩廷扛着沈甸甸的獎盃回到台北辦公室,團隊成員得知廣告共享經濟大夢就要加速起飛,充滿期待。

台灣政府將研擬對策

中國大陸目前上千個孵化器或創業園區,其中53個身兼孵化功能與「對台重任」的海峽兩岸青創基地。這些基地不乏大陸老舊產業園轉型、國企轉型、房地產商轉型,以及台資基金或一般實業轉型升級而成的「科技房地產」。其中,也有基地擅於操作「二房東」模式,招攬台灣青年入駐,以此作為KPI指標,再向地方政府領取營運補貼。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8月前,前三批授牌的21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及1個示範點中,約有三分之一擁有台資背景,攤開這張名單,宸鴻、研華、聯發科、威盛電子等知名台灣科技業者,都名列其中。

《展望與探索》雜誌近期刊登研究指出,中共官方選定的兩岸青創基地,需要與台灣有相當程度的連結,以減低台灣「天然獨」世代對中國企業排斥感,同時,強化針對台灣青創人才的吸納效應。

針對青年赴陸創業現象,台灣相關部會表示,將持續關注、了解、提出因應對策。就在今年1月初,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年終記者會上,陸委會主委張小月致詞時主動提及:「針對中國大陸吸納我青創人才、要求我台商表態等作為,政府也會研擬因應及協處措施。」

針對相關議題,陸委會於會後表示,每個地區依其發展態樣,皆有不同社會環境與運作方式;中國大陸投資經營環境近年已有頗大的變化,本身也並非民主及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建議民眾多加了解相關資訊及法規,注意可能風險,審慎客觀評估。

但中國大陸這項面對台灣青年的「攬才」兼「統戰」的政策,是不是真的能夠突破以往對台政策突破不了的困境?實際運作上出現了什麼問題?端傳媒將在明天上線的系列報導中,持續追蹤這個議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