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

鎖定
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於1992年7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位於遵義市匯川區董公寺街道建國社區。2010年6月,經國務院批覆同意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批覆規劃面積12.53平方公里。2016年2月,《關於明確省“1+7”國家級開放創新平台增比進位範圍的通知》(貴“1+7”發〔2016〕1號),明確遵義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考核面積為48.93平方公里,除原有的12.53平方公里面積外,增加北區區塊31.4平方公里、東區(新蒲新區)區塊5平方公里。 [2] 
中文名
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面    積
695 km² [1] 
電話區號
0851 [3] 
郵政編碼
563000
人口數量
43 萬 [1] 

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基本概況

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於1992年7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貴州省首批成立的3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西面以210國道為界,北面以禮儀鄉沿紅村為界,南面以銀杉橋、北京路、鳳凰山為界,實有四至範圍面積12.53平方公里。2003年12月,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開發區管理體制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解決遵義市中心城區空間小,佈局不合理,不適應加快城市進程和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在開發區基礎上成立了遵義市匯川區,與開發區合署辦公,實行“一套人員、兩塊牌子”的運行機制。201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國辦函〔2010〕104號)同意,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四至範圍面積仍為12.53平方公里。經過20多年的建設發展,12.53平方公里已全部變成建成區,基本實現了集科研開發、生產生活、教育衞生、金融商貿、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功能齊全的規劃目標,成為遵義市中心城區。
由於原開發區(12.53平方公里)範圍的土地資源、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已基本飽和,沒有發展的空間。2012年,按照國發〔2012〕2號文件“支持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區和調整區位,提高投資強度和產出率”的總要求,遵義市委、市政府將董公寺-高坪片區31.4平方公里確定為拓展區(北區),並於2014年將新蒲新區蝦子片區26平方公里規劃為東區,同時全面啓動建設。2015年8月,國開區融入省“1+7”國家級開放創新平台。為在平台建設中更好地實現大發展、大突破,12月,遵義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將國務院批准的原開發區12.53平方公里(建成區)、北區31.4平方公里(拓展區)和東區5平方公里一併納入國開區四至範圍,現國開區面積為48.93平方公里。
目前,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發展基本形成了“一園五區五板塊”的工業格局。一園:即匯川機電製造工業園,重點發展機電裝備、汽車及其配套產業、電子信息、新能源等產業,是貴州省“511”特色產業示範園區、貴州省省級一類工業園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和“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五區:即高坪工業園區、航天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外高橋工業園區、董公寺工業園區和田溝中小企業園區。五板塊:即在高坪工業園區內合理規劃佈局特色輕工產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園、汽摩製造產業園、航空機電製造產業園、上海漕河涇開發區遵義產業園(通用航空工業園)。
一是工業基礎地位凸顯。區域內2000萬元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達43家,佔匯川區(以下簡稱“全區”)比重74%;規模工業總產值達197.9億元,佔全區比重83.5%;規模工業增加值達81.2億元,佔全區比重81.4%。其中,航天高新技術產業園科研生產一體化程度提升、外高橋工業園區發展日趨成熟、社會零星工業企業穩步發展,集聚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061基地、貴州海爾、長征電器、長征開關、天義電工、天義電器等骨幹企業,裝備製造業成為區內主導產業。2015年,航天高新技術產業園規模工業企業14家,高新企業數量佔全區的40%,規模工業總產值達115億元,佔全區比重49%;外高橋工業園區入駐企業達25家,規模工業企業6家,規模工業總產值達19億元,佔全區比重8%,社會零星規模工業企業13家,規模工業總產值達76億元,佔全區比重32%。二是商業業態逐步健全。港澳商圈、廣珠文化商圈、長沙路汽貿商圈等商業業態初步形成,培育了北京華聯、國貿購物春天等大型商場。以唯一國際、世貿城為引領的昆明路商圈和以奧特萊斯為核心的温州路“文商旅”商圈全速推進,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銀行、租賃、中介等金融業迅速發展。以億易通為龍頭的電子商務產業健康發展,“特色中國·遵義館”線下體驗商城開業。現代物流等新興業態逐步興起。房地產業、餐飲業、住宿業、批發零售業、文化產業成為區內支柱產業。區內擁有限額以上商貿企業75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4億元,佔全區比重44%。三是城市形象明顯改觀。順利打通昆明路、深圳路、廣州西路、北海路、蘇州路等“腸梗阻”,復興大道建成通車。供水、供電、供氣、污水處理、公廁、垃圾中轉庫等基礎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有線寬帶實現區域全覆蓋。中心城區幹道交叉路口、人行道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綜合承載能力持續增強。
第二,拓展區(48.93平方公里)“十二五”發展情況。一是經濟總量持續做大。到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3.6億元,佔全區比重92%;規模工業總產值達237億元,佔全區比重97%;規模工業增加值達87.1億元,佔全區比重87.4%;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61.1億元,佔全區比重81.4%;進出口貿易總額累計達26.4億元,佔全區比重100%;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3億元,佔全區比重100%。二是工業經濟發展勢頭較好。按照“全神貫注抓園區,凝神聚氣抓工業”的要求,國開區機電製造工業園充分整合航天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外高橋工業示範園區、董公寺工業園區和高坪工業園區優勢資源,基本形成了集裝備製造、高新技術、電子信息、醫藥製造、煙酒、戰略性新興產業等。2015年,全區2000萬元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達58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37億元,增長3.1%。三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強。切實加快園區水、電、路、氣、訊、污水處理廠、排水管網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80億元,建成10多條園區主次幹道,建成標準化廠房約40萬平方米,天然氣高坪門站投入使用,通訊光纜已鋪設至園區,基礎設施基本實現“九通一平”。四是外向型經濟基礎有所突破。擁有外貿企業82家,主要集中在航天高新技術產業園和外高橋工業園,以航天、航空零部件、電器等產品為主,產品遠銷美國、俄羅斯、德國、韓國、泰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十二五”期間,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突破4.3億美元(約2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實現0.5億美元(約3億元)。五是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全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38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級重點實驗室7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2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創新型企業6家、院士工作站9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獲市級以上科技和知識產權項目923個,爭取科技資金2.2億元。擁有“全國馳名商標”2個、“貴州名牌”產品15個,有效期內省名牌產品數位居全市第一,科技進步貢獻率提升至57.7%,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達75.87%,位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七。六是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十二五”期間全區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423個(其中省外項目305個),累計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09.04億元。成功引進奧特萊斯、唯一國際、月星家居等一大批優質項目,其中世界500強企業2家(華潤集團、太平洋建設集團),中國500強企業5家(海爾電器、恆大地產、海螺水泥、重慶百貨、北京華聯),民營500強企業4家(重慶力帆、恆大集團、月星集團、泰豪集團)。

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十三五”發展思路及主要舉措

總體思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實施主基調主戰略和兩大戰略行動,圍繞“紅色傳承、綠色發展,打造西部內陸開放新高地”的發展定位,更加突出開放與創新兩大主題,重點圍繞五大產業(高端裝備製造、高新技術、大數據電子信息、現代服務業和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聚焦發力“一平台”(全省“1+7”國家級開放創新平台),全面建成“一地一區”(西部內陸開放新高地和創新示範區),確保國開區形象實現“一年大改觀、兩年大提升、三年上台階、五年創一流”的奮鬥目標。
任務目標:到2020年,國開區工業總產值突破14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670億元以上;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達440億元以上;對外貿易總額累計達50億美元以上;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20億美元以上;綜合科技進步率達90%以上;在省“1+7”開放創新平台綜合發展水平考評中排名擠進前3位,在西部48個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評中排名擠進前10位。
圍繞上述目標,國開區將着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突破五大瓶頸,實現國開區破浪前行。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着力破解發展瓶頸。一是突破規劃瓶頸,實現擴區移位。加快完善國開區總體規劃,推進開發區擴區擴容。2016年6月以前完成國開區擴區移位申報工作,最大限度爭取國家部委支持,放大國家政策的紅利。二是突破機制瓶頸,實現高度融合運行。創新精簡集中、靈活高效、親商務實的開發區管理體制,提高開發區辦事效率;進一步優化平台公司運作模式,促進高端要素、高端產業、高端人才、高端成果向國開區集聚。三是突破要素瓶頸,實現築巢引鳳。以“園區突破年”為抓手,以高坪園區為主戰場,加強園區水、電、路、氣、訊、標準化廠房、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園區功能,提高園區綜合承載力和吸引力,建成10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繼續實行“一站式全程代辦”和領導包保等制度,優化投資軟環境。四是突破招商瓶頸,實現企業快速入駐。瞄準上海、深圳、廣東以及重慶等大型企業,擴大招商規模;依託省“1+7”聯席辦開展的“三進三出”專題招商活動(三進:世界500強和知名企業走進平台、境內外重點商協會走進平台、駐華使領館走進平台;三出:出去境外重點國家和地區招商,出去長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經濟圈專題招商,出去國內重點展會招商),大力引進支撐性、引領性企業和項目,完善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羣。創新運用PPP建設模式,加大重點產業項目招商力度。“十三五”累計引進省外到位資金1500億元以上。五是突破資金瓶頸,實現資本運作。積極探索平台公司運行模式,加強政銀企合作,引導金融機構對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等提供融資支持;鼓勵、引導企業通過上市融資加快發展;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充分利用債券等融資工具,支持採用公司債券、收益債券等方式通過債券市場籌措投資資金。
第二,強化“五個着力”,打造西部內陸開放新高地。我們將以“開放帶動”為引領,全面打開開放新格局。一是着力搭建“四大開放平台”。加強與上海漕河涇開發區、南京開發區和柳州民營企業家協會的深度合作,建成上海漕河涇遵義分區、南京產業園和遵義柳州產業園,努力搭建園區平台。建好上海、深圳、廣東及重慶招商引資工作站,依託省“1+7”聯席辦開展的“三進三出”專題招商活動,努力搭建招商平台。圍繞“走出去”,充分利用遵義綜保區和保税倉庫,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推動更多企業走向世界,努力搭建貿易平台。大力舉辦各類招商推介活動,積極參加省、市組織的招商會和省“1+7”平台對口招商貿易洽談會,努力搭建活動平台。二是着力融入四大經濟板塊。充分發揮地處“一帶一路”結合部的區位優勢,積極推動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新興產業領域的交流合作,促進外部高端要素向國開區聚集。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充分發揮區位交通、人力資源、生產成本等競爭性優勢,與重慶進行配套銜接,充分運用重慶資源配套,全面參與重慶市場競爭。加快粵桂黔、黔湘滇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建設,依託渝黔高鐵、成貴高鐵等通道,加強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積極融入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加強與珠三角、北部灣、港澳台、滇中經濟區的多領域合作。充分利用地處黔中經濟區核心區域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積極參與黔中經濟區建設,加強與貴陽、安順等節點城市交流與合作,協同打造區域經濟。三是着力推動四大招商方式。駐點招商,依託上海、深圳、北京招商分局,建好廣東、重慶、南京等招商工作站,引進一批新型產業和產業轉移入駐。以商招商,加強對入駐企業的服務水平,改善投資軟環境,通過企業引進、轉介紹等招商方式招大引強。市場招商,將招商引資工作統籌納入平台公司統一管理,以市場為基本資源配置手段,推行市場招商模式。平台招商,定期參加各類招商推介會,每年舉辦大型專題招商活動2次以上,依託省“1+7”平台優勢資源,積極引進一批國內外大型企業入駐。四是着力發展五大新興產業。重點圍繞高新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五大新興產業,確保建成一批重大項目。五是着力培育外向型經濟。積極引導有實績的外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鼓勵區內企業承接國外離岸外包項目,加快推進出口商品結構多元化和發展服務外包,建成1個保税倉庫。“十三五”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50億美元;加快培育壯大開放型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依託“1+7”開放創新平台,引進境外大型企業入駐。加大對本土企業在資金、人才、技術、服務等短缺要素的引入,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十三五”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達20億美元。
第三,強化“五個重點”,打造西部內陸自主創新示範區。我們將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一是重點建設科技促進體系。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科技政策扶持,完善國開區科技政策機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發揮科技政策的引導、創新和槓桿作用。鼓勵引導本地創業企業、創業者與硅谷、中關村、上海、深圳等地的眾籌、科技博客、眾包等新型社交化組織建立有效鏈接,打造開放式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二是重點打造科技創新平台。加大科技研究與開發投入,建成一批具有較強原始創新能力的國家級企業研發機構,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家、國家級檢驗檢測中心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家、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流動工作站3家。建成國家級、國際級科技合作中心1家以上。在園區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5個。三是重點培育科技創新主體。通過政策支持、科技服務和加大培訓指導力度等措施,引導扶持建成一批國家級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不斷髮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羣。到“十三五”期末,全區高新技術企業户數達50家以上,高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30%以上,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件)達到5件。四是重點提升核心競爭力。大力推進人才強區戰略,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人才環境;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人才的鼓勵和扶持力度;積極開展知識產權培訓和指導服務,幫助企業提升專利質量,擴大發明專利比例;積極推動和幫助企業提高知識產權綜合運用和轉化能力,全面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能力。到“十三五”期末,確保全區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擁有量在全省、全市繼續處於領先水平。五是重點完善創新機制。通過制定出台推動自主創新政策等機制,鼓勵全社會形成自主創新的氛圍;建立健全人才機制,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人才的鼓勵扶持力度;完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產學研創新協同推進機制,推進全社會科技創新水平全面提升;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做好馳名著名商標的培育和發展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