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94 期 (2015年10月份)

東協區域整合與大陸臺商全球化之路的挑戰與思路作者:林永法

一、臺商對外投資的主因
   依據經濟部統計處1999年對臺商中小型企業與大型企業所作之調查,大陸為何成為臺商對外投資的首選地區,主要因為當時大陸具有豐沛而廉價的勞動力,可以由以下調查資料獲得印證。臺商對外投資之原因如下:(複選)

小型企業

中型企業

大型企業

總平均

樣本家數

764

158

342

1264

利用廉價勞力

67.8

62.0

60.8

65.2

當地市場潛力

42.8

54.4

65.8

50.5

臺灣經營環境惡化

40.9

31.0

29.8

36.7

配合國外客戶要求

31.4

29.8

27.8

30.2

跟隨臺灣客戶投資

25.0

18.4

16.7

21.9

有效利用公司資本

12.4

17.1

31.3

18.1

當地取得土地容易

15.7

15.8

20.8

17.1

原料供應方便便宜

17.3

17.7

16.4

17.1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1999:3,表2.1.1)
    由以上調查可之,在對外投資的原因方面,利用廉價的勞動力是所有企業共同的原因,但是大型企業在挑選其他原因時,「當地市場」「充分利用資本」是對外投資的重要考慮。相對地,小型企業就不是這樣的考量,反而是「臺灣環境惡化」才是重要因素。

二、臺商對外投資之決策與全球運作能力

   依據中央研究院王宏仁博士發表:轉進或轉出大陸?---臺商資本在大陸與東南亞的流動(註1)一文指出,大規模的臺商幾乎都有在兩個國家以上投資,但是小廠就只是固定在一個國家。所以當大陸整體經營環境的變化,對於尚未進入大陸市場的臺商會有「下決策」(decision-making)的影響。但是對於已經在大陸投資的廠商,小廠可能就無力做任何的改變,他們「逃離」不良經營環境的能力也較低。但是對於大廠商而言,它會根據它在不同地區的生產成本而調整它的投資與生產策略。例如A公司,它在越南、印尼、大陸與美國都有工廠,當國外的大客戶下訂單時,他就會將報價給分散在各國的分廠,要求各個分廠報生產的單價過來,然後把訂單交給報價最低的工廠。對於這樣的國際分工模式,顯然兩岸的政府要影響臺商是否繼續在大陸投資,都不是完全可以使得上力。從大企業的角度來看,他們要決定是否在大陸或東南亞投資,全球化戰略考量、整體外在經營環境的變化是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影響臺商作全球化布局的另一關鍵因素,臺商在大陸投資越久,就越不可能離開當地的生產網絡,鑲嵌在當地社會的程度也就越高。以臺商產業聚集區為例,當地臺商在電子方面的產業上下游整合程度相當高,甚至都可以在當地叫貨,臺灣付款。當這種情形發生在所有的臺商時,那麼就會產生「鎖定」效果(lock-in effect),在當地的臺商若是想要抽腿到其他國家生產,那麼必然又需重新再來,這樣的高成本恐怕很難再度外移。因此,除非大型企業,一般中小企業臺商很難具有對外投資之決策與全球運作能力。

三、東協區域整合對臺商全球布局的機遇與挑戰

   由於東協10國,有六億人口商機潛力,RCEP的形成,對於臺商對外投資布局是機會,也是挑戰。臺商的對外投資,自1999年起,對大陸的投資一直呈現快速增長,而在2010-2011年達到最高峰幾乎呈現一面倒的趨勢。而臺商對東協之投資,則在2012年出現高峰期。由此顯示,臺商自2012年前後已經開始作一部分轉移東協投資,以避開大陸的投資經營風險問題。此外,由於RCEP的形成,顯然對於未在東協投資之企業影響層面較大。由於東協投資是早期臺商熟悉的領域,如果臺商將部分實力重回東協投資,開始作全球布局,當可以享受RCEP的各項優惠,有助於化解衝擊。當然,由於東協10國之投資條件不同,而且日本、韓國以及大陸企業已經在東協布局成形,臺商重回東協投資,必須透過產業鏈結伴而行,作好投資評估,更需要政府的多方協助,以避開投資風險。


四、結語與建議


    臺商雖然身經在大陸投資的洗禮,也多少轉進東協作為備胎政策,儼然已經具有全球化投資布局的雛形。然而因為多數的臺商為中小企業,多半宥於現實的考慮,對於真正全球化的運作難免躊躇不前,難以發揮多國分工支援的功能。由於東協區域整合,正好也是臺商早期熟悉的投資地區,或可視為臺商善用全球化布局的好時機。(本文作者林永法現為三泰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臺商張老師)
註1:http://benz.nchu.edu.tw/~hongzen/TaishangVNCN.htm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