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05 期 (2016年9月份)

大陸臺商如何利用新南向政策來拓展商機?作者:楊銀明

      時近午夜,在全大陸最多臺商聚居的江蘇昆山,建大集團在大陸最大的生產基地仍燈火通明、人聲鼎沸。與絕大多數西進臺商相同,建大集團在1990年代趕上赴大陸投資的第一班列車,於深圳開始打造往後黃金二十年、三十年的市場立足點,並配合市場動向與大陸政策發展由珠三角(深圳)挺進長三角(昆山)、環渤海(天津)。如今建大集團在大陸的三個生產基地,其產值總和占全集團近60%。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大陸政府在這二十年間對於產業政策已有不同的見解與眼界。無論在土地取得、投資獎勵措施、勞工及環安等方面,其立法皆比照先進國家,造成企業成本節節高升。再加上美國、歐盟等重要經濟體判定部分大陸產品傾銷,造成Made in China的產品出口受限,不僅臺商、外商,連大陸本土企業都有將生產外移至成本低廉國家的跡象。在臺灣,隨著2016年新政府上臺分散整體投資風險的考量,大力疾呼企業除了大陸投資外,更應南向衝鋒東協這廣大的經濟市場。
      其實南向政策並非首創,翻開臺商的南進史,企業最早從1950年代即有對東南亞的零星投資,至1980年代開始出現較為密集的投資行動並持續增加。但由於大陸1980年開始的市場開放造成世界工廠開始成形,再加上1990年臺灣政府對大陸投資的解禁,在勞力成本低、單一市場大、語言相同的誘因下,自1992年開始臺商對大陸及對東南亞投資的金額差距不斷拉大。縱使臺灣政府在1994年、1997年、2002年大力推行三波南向政策,其效果仍不顯著。建大集團為配合客戶南進策略並在審慎評估市場需求後,於1997年亦將集團版圖擴張至越南地區,成立集團在臺灣及大陸以外的第一個生產基地;且截至目前為止,建大越南廠仍是集團的重要獲利來源。
      以南向政策主要目標-東協十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來探討,整個東協總人口數超過6.2億且多屬勞動人口,為人口數量僅次於中國大陸及印度的第三大市場;GDP亦達2.4兆美元,且穩定成長中( 經濟成長率大多在5%以上 )。就貿易面向,東協為臺灣第二大投資地區、第二大出口地區及第三大進口來源,可見東協對貿易依存度達90%的臺灣(2016年第一季)而言,確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貿易夥伴。且在東協各國加速經濟整合的前提下,未來整個東協十國將如同歐盟之統合,成為一個龐大的單一市場。除前述的經濟優勢及內部整合外,東協極其優勢的戰略地位亦成為世界各國拉攏的對象;其中與臺灣關係密切的中、美、日、韓等國更是積極著墨與東協的關係。也因此,若能成功進入東協市場,對於企業在各國的經營皆能事半功倍。有朝一日若TPP正式生效,東協中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越南等國更是炙手可熱的投資熱區。
      雖東協市場在企業眼中是塊肥美的草原,但要成功進入得克服許多挑戰。首先,臺灣在國際上的地位多受打壓,因長久以來的歷史、政治因素造成外交上被孤立,連帶影響臺灣在經濟上的地位,眾多國際、區域經濟組織因外交上的困境而無法如願加入。列出幾個高貿易依存度及周邊國家的FTA覆蓋率 (已生效的FTA占整體貿易額比率) 為例,新加坡為76%、南韓64%、越南56%、大陸33%、日本21%,而臺灣卻只有個位數的9.74%。當然FTA覆蓋率可能因主要出口地區的的多寡而有所差異,不過如此明顯的差距的確揭示了臺灣在國際貿易上的劣勢;相同成本的產品往往因關稅、海關查驗等級的差異性而增加了金錢及時間成本,造成競爭力下滑。
      再者,當90年代企業大都將眼光放在大陸時,鄰近的日本、韓國已對東協進行布局,大陸亦在經濟成長後挾著大筆資金往東協突進,現已成對東協第四大投資國。可以想見進場較晚的企業,所獲得的優惠及獎勵措施絕不及早早進場卡位的日企、韓企,所遇到的阻礙更是需要政府居中協助。如最近的臺塑河靜煉鋼廠就是令人憂心的事件。
此外,由於地理、歷史的糾葛,臺、中、日、韓及東協各國有數不清的民族、利益衝突。猶記2014年的越南513排華暴動,此事件為當時大陸與越南就南海問題發生衝突,進而導致越南人民抗中行動,並進而波及當地的臺灣企業。另如印尼、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國也都曾發生過排華暴動。
      雖有前述挑戰存在,但東協潛藏的龐大經濟利益,絕對值得企業搶占一席之地。臺商在國際市場一直有其不可遮掩的光芒,進入東協的時間或許較其他國家晚,但當此東協將快速成長的期間,又何嘗不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以建大集團為例,自2013年開始的越南擴廠及印尼設廠計畫,其工程現正如火如荼的進行。
      目前透過政府及民間組織的多方努力之下,臺灣與東南亞各國以雙邊貿易協定為基礎,雖然速度不快但卻穩定地進行貿易談判。另外因臺灣與越南、菲律賓、印尼及泰國等長期有勞力派遣往來,再加上臺灣新住民的第二代已經成長茁壯,若企業能善用人才居中媒介溝通,語言及文化反而會成為打入東協市場的助力。在擴張的同時,企業也不應忽略在大陸的經營,畢竟在這超過13.5億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市場中,即使只有內需這塊大餅仍可創造巨大的收益。相信以臺商原有的競爭力,加上東協內部及其對外貿易的優勢將可為企業再創繼大陸投資後的另一波高峰。(本文作者楊銀明現為建大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