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15 期 (2017年7月份)

從「中國製造2025」發展近況看商機與挑戰作者:洪清波

《臺商張老師月刊》元月號,拙文「從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四樑

八柱性改革與商機」曾介紹,「中國製造2025」是「把中國打造

成為高科技強國的頂層戰略」。其主要的相關的產業包括,新能源

汽車、高科技船舶構件、新能源和再生能源設備、工業機器人、

高性能醫療器材、收割機和馬立高於2000的牽引機、手機芯片、

寬體飛機等八類產業。現在「中國製造2025」已有進一步的發展,中國大陸國務院517日的常務會議作出「部署以試點示範推進

《中國製造2025》深入實施,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本文將綜合各家論述,提供臺商佈局中國大陸市場的參考。

 

一. 【決議】摘要

1.  建立示範方陣
因地制宜建設「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群)和智慧製造示範區,擇優創建一批「中國製造2025」示範區,支持在政策和制度創新上先行先試,形成智慧製造創新氛圍和產業集群,打造新的增長區域。

2.  找準切入點
以高端裝備、短板裝備和智慧裝備為切入點,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突破感測器、工業軟體、工控系統等瓶頸制約,集中支援重點領域創新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急需裝備的工程化、產業化,啟動實施新材料等研發和應用重大工程,持續提升基礎研究、開發應用和系統集成能力。

3.  建立平臺
要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雲平臺和基於互聯網的開放式「雙創」
平臺,積極支持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服務業與製造業有機結合,鼓勵製造、電信、軟體等企業跨界合作,發展網路化協同研發
製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服務型製造等新模式。

4.  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
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創客品質,推廣先進品質管制方法,建立優質製造標準體系。對接多樣化消費升級需求,
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5.  優化發展環境。
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完善市場監管,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健全技術入股、股權激勵等收益分配機制,
更好調動科技人才積極性。通過整合中央多種專項基金加大擔保貼息力度、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引導社會
資本投入等,形成促進製造業升級的合力。

6.  擴大開放和國際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二. 專家解讀與官方說法

1. 強調中小企業的參與與重要性

「上海廣電集團」旗下著名財經媒體《第一財經》引述,李克強再三強調,「實施當中要積極支持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要與“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緊密結合」的話指出,「中國製造2025

絕對不是光指大企業,而是涉及很多中小企業。文章並以美國蘋果

公司發展史為案例來支撐自己的論述。

2. 「中國製造2025」的現況

6月8日,中國大陸「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苗圩,在國務院參事室舉行的「中國製造2025」活動的專題報告中指出,a.到目前為止,已批復寧波等12個城市和蘇南五市、珠江西岸、長株潭、鄭洛新等4個城市群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群)。b.2020年以前要規劃15個左右的技術創新中心。目前已建成第一個動力電池研究中心,支持建立動力電池安全性、性能壽命檢測能力。c.下一步將重點在「攻關鍵、強基礎、抓示範、促融合、提品質、育人才、優環境」等七個方面下功夫。

 

.不足之處

1.苗圩的說法

苗圩先前在接受《網易財經》專訪時提到三項不樂觀因素:
a.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為追求經濟規模和增速,各地區有可能
出現一哄而上盲目佈局的局面,對有序推進製造強國建設造成一定的影響。

b.從製造業發展規律看,推進製造業由大變強需要政府在支援手段、社會化服務等方面開展深入持續的政策創新,這需要一個不斷探索、試錯的過程,難以一蹴而就,更不能急於求成。

c.《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涉及多個部門,如何真正實現部門間
政策資源的聯動,仍需進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2.  專家說法

相對苗圩的含蓄,著名科技財經專家,聶光輝則直白指出,薄弱的
資訊化基礎、有待改善的市場競爭秩序、體制約束和觀念固化、產品技術含量低、品牌價值堪憂、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雙重壓力、高素質
創新型人才結構不合理等六個方面的不足,聶光輝的說法其實與

【決議】強調要加強的部分及苗圩「三個不樂觀」,及「七個方面

下功夫」的說法實質上相呼應。

.結語
隱藏在「中國製造2025」裡的「新能源汽車、高科技船舶構件、

新能源和再生能源設備、工業機器人、高性能醫療器材、收割機和

馬力高於2000的牽引機、手機晶片、寬體飛機」等八類產業的確

很吸引人。這次【決議】強調了中小企業的參與,這對以中小企業

居多的臺商是一個好消息。然而面對聶光輝指出的六項不足,及苗圩說的「三個不樂觀」,及「七個方面下功夫」,再加上兩岸政治因素的變數,則是明明白白存在的荊棘。還是那句老話,臺商要斟酌自己的內外部資源,及承受風險的能力,與抗壓能力,伺機而動,投入前謹慎停聽看。(本文作者洪清波現為橋投資服務公司執行董事、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