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32 期 (2018年12月份)

美中貿易戰 聚焦科技產業作者:洪嘉梁

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臺灣電子科技業大廠面臨這不確定風險,在今年7月以來,都忙著擴舊廠、找用地、建新廠。先做最壞的打算,然後12月份再看川習二人的臉色!

20年來,最大一波臺商「鮭魚返鄉潮」出現了!而且,大隻鮭魚真的洄游臺灣了!臺灣島內科技產業再振興,就看這一波!錯過這一波,恐需再等20年!

美國發動貿易戰,玩兩手策略

一、  美中相爭,禍源指向「中國大陸製造2025

  當前的中美之爭,其實和80年代美日貿易戰的戲碼類似,實質上仍然是全球經濟老大和老二之間的博弈。而美日原是軍事盟國,都為經濟問題纏鬥了10幾年。中美既然撕破臉了,肯定是1020年,甚至更久的事,現在連續劇才剛開場上演而已。

  實際上,幾千億美元貿易赤字的問題只是點燃貿易戰的藉口,川普政府指謫的,中國大陸政府大量補貼產業發展、強制轉讓技術,造成中美企業之間的不公平競爭;而竊取美國的技術機密、侵害智財權,更造成美國每年數千億美元損失。根據美國智慧產權盜竊委員會(IP Commission)估計,過去四年來,侵害的智權總值達1.6兆美元。再看著華為、海康威視一家一家世界第一的製造廠冒出來,這一切都源於「中國大陸製造2025」。因此,美國將該項政策視為眼中釘,一定要除之而後快。

二、  中美互鬥,殃及池魚

  問題是,中美這兩隻大象在家門口打架,臺灣必然遭殃。更何況2017年中國大陸的出口十強,九家均為電子製造業,證實了中國大陸電子科技產業鏈的完整性和製造業能力的強大,其中臺資就佔了5家,還居前三名。所以,現階段中美劍拔弩張的緊張情勢,電子業臺商就像兩隻大象格鬥現場的一群小白鷺鷥,正一片慌亂地躲避象腳暴踩。未來中美貿易戰若再升級,臺商還可能被迫選邊站,那真的就欲哭無淚。

三、   美國通關密語—321允許

  美國發動貿易戰,一方面是希望敦促中共政府走回談判桌邊,尊重世界經濟規則。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德洛(Larry Kudlow)在接受CNBC採訪時,曾清晰而且強硬地表達了美方對中共的要求,這個通關密語就是「321允許」。「3零」就是「尋求零關稅、零非關稅壁壘、零補貼」,「2停」就是「停止盜竊知識產權和強制技術轉移」,「1允許」就是「允許美國人在中國大陸擁有自己的企業」。美國的訴求擺明就是要拆解掉「中國大陸製造2025」的戰略佈局,並洞開中國大陸市場。

四、  全球最完整的電子科技供應鏈崩壞中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貿易戰攻勢一發動,號稱全球最完整的電子科技供應鏈,似已開始出現鬆動的跡象。更嚴重的危機是,貿易戰或將造成中國大陸嚴重的經濟大衰退。

懲罰性關稅直接暴衝產業鏈

  川普政府目前已對2,500億中國大陸商品課徵10%25%的懲罰性關稅,中共則對1,100億自美國進口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如果川習兩人無法進一步達成協議,從201911日開始,美國將對價值2,000億美元中國大陸商品的懲罰性關稅稅率從10%調高到25%。後續還有2,670億美元中國大陸商品的關稅制裁,已擱在川普桌上。

  美國第二波2,000億美元商品清單,主要衝擊的電子科技產品,包括資訊類的伺服器、桌上型電腦、NB的擴充基座,網通類的網路攝影機、數據機及路由器等。就市場現實來看,「毛34」的電子科技產品,對漲10%關稅,短期還可勉強洽商以轉嫁給消費者的方式暫時支應。一旦常態化或再拉高到25%關稅,相關廠商都無法承受,必須尋求中國大陸以外的生產基地。如果2,670億美元商品懲罰關稅再上場,NBAIO PC、智慧型手機、穿戴式裝置等,將無一倖免。全球產業、競爭環境及產業生態,當然就會隨之改變。

大客戶幕後操盤,中國大陸供應鏈危急

  中國大陸沉重的人力成本負擔,加上近年來缺工嚴重,以及環保意識抬頭等現況,投資環境已趨惡化,讓當地布局多年的電子科技業臺商早就興起了不如離去,另起爐灶的念頭。只是繫於中國大陸電子上下游供應鏈完整又強大,中國大陸勞工相對好溝通又好用,一動不如一靜,而暫時隱忍未發。

  由於中美貿易戰不確定性增加等多重因素的催化,品牌客戶早在美國76日啟動第一波貿易戰之前,供應商就已被要求提交風險評估與解決方案。隨著美中貿易戰持續擴大,大訂單客戶幕後驅動,臺商已開始啟動產線分散計畫。由於受到建廠、架生產線、配套廠組隊搬遷、招工等條件限制,可以開始投產的時間大約在半年以後。如果是整個供應鏈遷移,最少還得耗費一年以上時間。

  近日又傳出蘋果供應鏈旗下和碩、臺郡、可成等7家指標廠臺商,都決定動遷,銷美產品線將率先撤離,因而中國大陸所謂最完整的電子科技供應鏈體系,或將大幅崩塌,也將出現史上電子科技廠商最大遷移潮。粗估將會撤離達1/3的規模,對中國大陸影響相當大。所以,中國大陸政府當局也一再對外資電子科技業喊話,並盯緊供應鏈廠商的動靜。

史上最大遷移潮,分流避禍臺灣、東南亞

一、  華南美商6成也要跑,以東南亞為主要去處

  根據華南美國商會10月份對219家企業所做的意見調查資料顯示,在中國大陸投資的美商認為,他們在美中貿易衝突中受害程度比其他國家的企業更高。有64%的美商考慮轉移生產線到其他國家,但只有1%的美商計劃將生產線搬到北美地區。調查結果表明,美中貿易戰造成現有供應線和工業中心轉移位置,主要向東南亞地區轉移。

二、  臺商首選返臺擴廠,次以越南、菲律賓兩國最熱門

  基本上,電子科技業臺商返臺擴廠,是首選的考慮。其次,以東南亞的越南、菲律賓兩國最為熱門,原本被緯創廢棄的蘇比克灣工業區工廠也隨時可能復活。而菲律賓最近竟然傳出呂宋島工業用地審批權收回中央,並將推動菲南民答那峨地區作為新工業基地。

三、  電子科技業臺商掀「鮭魚返鄉潮」,缺工最是關鍵

  第二波關稅受影響的臺商,伺服器製造商廣達、英業達、緯創等,都傳出遷移產線返臺,預期臺灣將成為伺服器生產重鎮;通訊業的中磊、智邦等廠商之銷美產能,也將移回臺灣,智易則將在越南建廠。

  由於NB大廠在臺灣都還有工廠,只是先前生產規模皆已萎縮,未來都將擴建新廠房、擴充產能。最近五個月以來,新竹、桃園以北地區的工業用地價格再度飆漲,大有一地難求之勢。

  儘管臺灣是臺廠最佳的產能轉移地點,但「五缺」問題還是障礙,特別是土地、勞動力。以大型代工組裝業來說,缺工更是關鍵。針對建廠用地問題,行政院已擬定三個具體作法因應:分別是優惠釋出公有地、積極媒合私人工業區土地、利用前瞻建設協助地方政府推動平價工業區,藉此希望平穩土地價格。同時,科技部所屬科學園區已建立單一窗口收件,並成立項目小組,提供臺商客制化服務。對有意進駐的廠商,會在一個月內完成土地等相關規劃進駐事宜;人力資源方面,行政院經進一步協調後也定調,在不影響本勞就業的前提下,適度增加「一定比率」的外勞核配比。

  20年來最大規模的臺商「鮭魚返鄉潮」正在發生,有賴行政院積極整合經濟、勞動等相關部會共識,拿出辦法好好留住臺商。

 (本文作者洪嘉梁現為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