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32 期 (2018年12月份)

中國大陸對臺商政策已由「招商引資」轉向「普惠融合」作者:高 長

隨著國內外經濟時空環境的變化,中國大陸對臺商的政策也與時俱進地調整。大致而言,初期主要目的在「招商引資」、促進兩岸直接通商、通郵、通航。為爭取臺商直接投資,積極提出各種優惠措施,包括租稅、土地取得、准入限制、對外貿易權、審批便捷化等,優惠程度甚至超過一般外商所能享受的。

中國大陸2.0版對臺商的政策,特別強調「讓利」。2006年春,國共在北京共同舉辦經貿論壇,「促進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惠及臺灣同胞的15項政策措施」,在當時民進黨執政的環境下,中國大陸的目的很清楚,那就是試圖以經濟利益爭取臺灣民心,也就是試圖將一般民眾與政府區隔開來。

國民黨重掌執政權後,兩岸雙向交流愈趨頻繁,中國大陸方面無論是組團考察、採購,還是兩岸簽署各項協議,為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創造更多的兩岸和平紅利,對臺商的政策基本上都具有明顯的「讓利」色彩。

由「招商引資」到「讓利」

2014年春,臺灣爆發太陽花學運,反服貿的訴求凸顯前一階段中國大陸推動的兩岸交流「讓利」模式效果有其侷限,因此,中國大陸著手調整對臺政策,將焦點轉移至「普惠融合」,尤其注重中小企業、中低收入、中南部地區,以及青年族群,所謂「三中一青」,嗣再調整為「一代一線」,直接惠及全臺灣各地的青年與基層。實際上,在普惠融合的政策下,吸引的不再只是臺灣的企業、資金,而是臺灣的人才、智慧和創意;同時也較過去更注重精神與思想層面的兩岸融合。

太陽花學運之後,臺灣青年成為中國大陸當局亟欲拉攏的對象。2015年,中國大陸提出「雙創」政策,各地爭先恐後設置創客空間,針對臺灣青年的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迄目前已在20個省市設置了76個。據報導,創業臺青的業態相當多元,主要有互聯網、生技、文創、設計、文化、教育等。20182月,中國大陸公布「對臺31條」,其中有關吸引臺青到中國大陸創業、就業、實習的部分,已在臺青圈中引起議論。

值得注意的是,「對臺31條」措施在加快給予臺商與中國大陸企業同等待遇之外,還包括確認臺商可參與「中國製造2025」,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臺商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其中,包括技術交易都受到政策鼓勵,目的在透過兩岸產業合作,提升中國大陸的製造業水準;從美中貿易大戰,美方以打擊「中國製造2025」為其重點看來,其重要性非比尋常,大型科技業臺商很可能是中國大陸爭取的對象。

普惠融合政策下臺商處境

日前媒體報導,中國大陸當局正在低調地推動「中國標準2035」戰略,試圖以龐大的內需市場腹地為後盾,建立自己的產業生態體系,以及制定自己的技術標準。今年將先從IC設計、虛擬實境、智慧健康養老、5G關鍵零組件等領域的國家標準制定做起;未來,要推動物聯網、訊息科技設備互聯與太陽能領域的國家標準,最後推廣成為國際標準。事實上,中國大陸企業正在透過「一帶一路」的各項基礎建設計畫,將各行各業技術標準輸出到沿線國家,主導這些市場的科技應用。

然而,這一系列邁向製造強國的戰略作為,正遭受美國的制肘。在美國政府眼中,中國大陸的製造能力逐漸由大國邁向強國,依靠的不是政府大量的補貼政策,造成不公平競爭,就是竊取他國技術機密,因此,將竭盡所能遏制中國大陸遂行「中國製造2025」。

幾乎可以預期,未來中國大陸從國際上獲得先進技術、關鍵技術的難度將愈來愈高,勢必更加依賴自主研發、自力更生,兩岸科技產業合作空間也將因而更加廣闊。有媒體報導稱,中國大陸企業制定技術規格的行動計劃,例如手機、5G、物聯網、新能源汽車等產品,已吸引部分臺商陸續加入,後續的發展值得更加關注。

(本文作者高  長現為臺北企業經理協進會理事長、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