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两岸打造文旅休闲新空间

2024-05-03 05:5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漫步、骑行、看花展、品咖啡……如今的黄浦江两岸,已经成为市民文化休闲旅游带。上海贯通开放黄浦江沿线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浦江两岸开始从生产岸线逐步过渡为生活岸线,让上海市民近距离感受城市魅力。

  来自丹麦的国际友人龙思波习惯在滨江骑行道上健身。龙思波说,上海的骑行道路很友好,在这里骑游是一种享受。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玮表示,浦东新区将持之以恒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滨江,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浦东工作、学习和生活。

  在文化休闲旅游带上,各大活动“百花齐放”,持续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上海徐汇滨江,第二届西岸国际咖啡生活节融合咖啡、花展、文旅、运动、表演、商业品牌等丰富元素,多维度演绎“海派精彩”。2024上海(国际)花展通过花境、花艺等展示形式,用园林艺术表达生物多样性,用花园空间体现人文关怀。

  走进黄浦滨江的滑板极限公园,不少青少年正在尝试小轮车、霹雳舞、滑板与攀岩等新兴运动。记者了解到,上海黄浦区依托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与更新,不断重塑工业遗址空间的活力,在绵延8.3公里的黄浦滨江岸线上,已“长”出近15万平方米的体育场地,打造市民滨水运动空间。

  整洁的水岸,开阔的视野,老厂房与新时尚交织……漫步在上海杨浦滨江,悠闲舒适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处处体现着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优美转身。这里先后诞生了第一家自来水厂、第一家煤气厂等民族工业的十余个“第一”,数十栋百年工业遗存至今伫立江边,见证着江岸巨变。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钱亮告诉记者,这里不仅有提供休息、饮水的跑者驿站,还有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雨水花园站,这些形式多样的党群服务站为公共服务注入了全新内涵。

  上海市杨浦区委书记薛侃表示,如今,杨浦正按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的原则,加快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采用“修旧如旧”与城市微更新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区形象提升相融合,打造具有历史厚度、城市温度的滨水公共空间,让人们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未来,上海将继续秉承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以精美的产品、精彩的设计、精准的引导、精细的服务,持续打造开放型都市旅游新空间公共服务上海样本,广迎四方来客,同赏浦江之美。 (经济日报记者 唐一路)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浦江两岸打造文旅休闲新空间

2024年05月03日 05:5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本报记者 唐一路

  漫步、骑行、看花展、品咖啡……如今的黄浦江两岸,已经成为市民文化休闲旅游带。上海贯通开放黄浦江沿线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浦江两岸开始从生产岸线逐步过渡为生活岸线,让上海市民近距离感受城市魅力。

  来自丹麦的国际友人龙思波习惯在滨江骑行道上健身。龙思波说,上海的骑行道路很友好,在这里骑游是一种享受。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玮表示,浦东新区将持之以恒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滨江,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浦东工作、学习和生活。

  在文化休闲旅游带上,各大活动“百花齐放”,持续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上海徐汇滨江,第二届西岸国际咖啡生活节融合咖啡、花展、文旅、运动、表演、商业品牌等丰富元素,多维度演绎“海派精彩”。2024上海(国际)花展通过花境、花艺等展示形式,用园林艺术表达生物多样性,用花园空间体现人文关怀。

  走进黄浦滨江的滑板极限公园,不少青少年正在尝试小轮车、霹雳舞、滑板与攀岩等新兴运动。记者了解到,上海黄浦区依托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与更新,不断重塑工业遗址空间的活力,在绵延8.3公里的黄浦滨江岸线上,已“长”出近15万平方米的体育场地,打造市民滨水运动空间。

  整洁的水岸,开阔的视野,老厂房与新时尚交织……漫步在上海杨浦滨江,悠闲舒适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处处体现着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优美转身。这里先后诞生了第一家自来水厂、第一家煤气厂等民族工业的十余个“第一”,数十栋百年工业遗存至今伫立江边,见证着江岸巨变。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钱亮告诉记者,这里不仅有提供休息、饮水的跑者驿站,还有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雨水花园站,这些形式多样的党群服务站为公共服务注入了全新内涵。

  上海市杨浦区委书记薛侃表示,如今,杨浦正按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的原则,加快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采用“修旧如旧”与城市微更新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区形象提升相融合,打造具有历史厚度、城市温度的滨水公共空间,让人们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未来,上海将继续秉承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以精美的产品、精彩的设计、精准的引导、精细的服务,持续打造开放型都市旅游新空间公共服务上海样本,广迎四方来客,同赏浦江之美。 (经济日报记者 唐一路)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