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買綠電?評估綠電廠商三大指標
來源:工商時報網
文/周仕昌(泓德能源總經理)
隨著2025年用電大戶條款期限將至,首批被經濟部列為用電大戶的企業正加速規劃綠電購買藍圖,以達到建置契約容量10%的綠能設備義務。與此同時,用電契約容量較低的中小企業雖未受規範,但隨著近年永續意識提升,紛紛將達成RE100納入企業目標,跟進購買綠電行列,讓綠電需求更加迫切,然而綠電交易市場仍是新興領域,許多企業縱有購買需求,卻不清楚該從何著手。作為智慧能源公司,我們剖析企業購綠電的困境,提出三大評估綠電合作廠商的指標,盼能為企業釐清購買綠電的眉角。
在全球趨勢與政府政策推動下,儘管多數企業已清楚了解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但在執行上仍是窒礙難行,筆者認為困境有三:首先,並非每個企業都設有永續管理師的職位,對於應該如何計算才能達成RE100的目標仍相對陌生。再者,企業對綠電交易流程不熟悉,當遇到問題時,不確定應向哪些單位求助、也不清楚該提供哪些資料。最後,大型企業已率先與大型發電及售電業者簽約,導致中小企業較難買電,售電業者也沒有多餘的綠電可賣,使得台灣綠電交易市場失衡。
過往企業購買綠電往往土法煉鋼,先從能源局官網查詢再生能源售電業者,接著一一電話聯繫詢問相關細節,討論綠電需求量、轉供時間點、企業目標等,經過企業內部評估最後選出符合需求的售電業者。泓德能源旗下提供綠電顧問服務的星星電力,已協助台灣金融與電信龍頭業者轉供超過750萬度電,根據這些經驗歸納出企業規劃RE100、評估綠電廠商的三大評估指標。
一、完善的綠電規劃服務
企業在不清楚RE100計算方式、該跟哪個單位聯繫時,售電業者是否能夠提供完善的綠電服務便是首選評估條件。以金融業採購綠電為例,通常會由總行統一採購後再分配給各分行使用,但因各分行電力使用習慣不同,一旦出現集體用電高峰就有可能發生綠電不足的情況,因此售電業者要能即時應對、快速梳理各分行用電型態,以及估算出正確用電量與匹配到合適的電廠,並改成透過綠電轉供與再生能源憑證雙管齊下的方案,便有機會讓企業達成預期的再生能源用電比例。
二、供電穩定
部分售電業者以媒合商自居,綠電來源仰賴其他發電業者供給,然而,一旦供電來源或輸電的過程出現問題,身為終端使用者的企業可能無法獲得穩定的綠電,造成營運上的損失。換句話說,若售電業者能擁有自己的綠能電廠,透過發電、營運與售電一條龍的模式,再加上完善的儲能系統輔助,則供應商就能夠精準掌握發電廠的發電量,穩定供電到企業端,降低供電不穩的疑慮。
三、額外加值服務
售電業者除協助企業購買綠電、確保穩定供電外,正式轉供後是否能針對用戶的能源使用狀況,透過智慧雲端系統進行數據分析與優化排程,會影響到企業使用綠電效率。若有額外加值服務,更能有效協助企業善用每一度綠電。
企業在用電大戶期限與ESG的雙重目標下,正積極規劃企業永續計畫,不過考量到綠電自由交易市場在2020年才開放,我們仍建議企業在現階段,尋求專業的綠電顧問與諮詢服務,不僅能簡化購電、憑證流程,更能一併規劃邁向RE100的路徑。
敬邀參加111年06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