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轉型方程式:以國際金屬材料大廠Umicore為例
來源:工商時報網
文/李文騫(獨立策略顧問)
Umicore(含前身Union Miniere)發跡於西元1805年,目前係比利時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掛牌公司(代號:UMI.BR)。截至2022年6月底市值約為80億歐元。並於2021年達到營收歷史新高(約40億歐元),三大事業體營收貢獻比重各為觸媒(43%)、金屬回收處理(30%),以及能源與表面技術(27%)。從被詬病為血汗礦場,到取得比利時、德國等多國最佳雇主桂冠。由雄霸世界三大汽車觸媒材料之龍頭企業,在面臨電動車崛起之新動力時代仍未見落寞,在半年內陸續取得數家名列全球五大車廠(含關係企業)之動力電池材料採購長約,所憑藉的永續轉型方程式為何?值得進一步探討。
傳統汽車須透過觸媒轉化器來控制排放,在關鍵觸媒金屬材料上(如鉑、鈀、銠等),Umicore除60年代即自行發展相關技術,2003年、2007年又分別以8.14億美元、0.56億美元代價收購同業PMG(Precious Metals Group)及國際汽車零組件Tier1大廠Delphi觸媒事業部,形成與德國BASF、英國Johnson Matthey鼎立之勢。有趣的是,2007年也是Umicore正式投入「rechargeable battery (例如油電混和車、電動車使用之動力電池)」材料及循環經濟新事業元年。考量當時電動車發展前景混沌未明, Umicore之新技術發展若能突破,建立之先行者優勢多寡尚為未定之天。然觸媒事業之市場地位及發展天花板卻可能遭受扼殺,這項雙軸轉型劇本如何盤算?
永續發展雖強調與各利害關係人議和。惟以本例來看,永續轉型第一步,似是找出「最希望」企業轉型成功的利害關係人及支持。
試問,若電動車的確掀起典範移轉,歐盟國家長久以來透過汽車工業打底的經濟基礎,將產生多大衝擊?贏家還會在歐盟體系嗎? UMICORE成功運用過去在金屬回收及循環經濟所累積之商譽,說服歐盟影響BMW、MERCEDES-BENZ及AUDI等歐系車廠加入其新事業「早期實驗」,以十餘年經驗累積出可觀的技術、管理內涵。
其次,雙軌轉型之新、舊事業,如何衡量「資源互競效應」與「轉型效益」甜蜜點?既要維持原先觸媒事業金雞母,對啟動新技術之投資發展仍要不失競爭力。若轉型過程之時間軸拉長(例如電動車發展不如預期),資金缺口及資金來源又該如何因應?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當新、舊事業之營運系統存在高度差異時,如何確保新事業的「實驗設計」具攸關性(問對人)、合理性(問對議題)以及包容性(摸索答案)。舉例來說,觸媒事業產品成熟度高,企業決策思維與流程較著墨於改善型議題。在全新產業、事業中,當車廠以降之各階廠商,對電動車及動力電池之產品定義都尚無明確輪廓而須各種市場測試時,Umicore回收來的動力電池規格實具高度差異性,且回收時間點、數量難掌握,如何處理「批次」係與原先「流水線」思維大相逕庭之處。這個核心差異並未擊退公司持續投入,反而透過流程再造建立競爭優勢。
當同是觸媒巨頭的Johnson Matthey宣告退出電動車電池材料業務,Umicore以其在材料來源(含新礦及回收處理,又以後者為主)、生產流程及管理機制(如碳足跡與盤查)所累積豐厚底蘊,讓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 AG)及Automotive Cells Company(主要股東為Stellantis及Mercedes-Benz)接連拋出合作橄欖枝。或許永續轉型方程式,不外乎是最好的時機,做最壞的打算,以及最好的準備。
敬邀參加111年07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