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對大陸課徵關稅,全球經貿典範將轉移
來源:工商時報
基於認定大陸企業以不公平方式接受政府大量補貼、並形成過剩產能對外傾銷,近來歐盟繼美國之後,亦對大陸電動車祭出懲罰性關稅。由於中歐關係和中美關係並不一致,因此,雖大陸一方面對歐盟部分國家商品提出反傾銷調查,但也透過多管道與歐盟進行磋商,竭力避免中歐貿易衝突升高。然而,從國際情勢發展的種種跡象來看,即使「美」規「歐」未必跟隨,但在美國仍主導全球秩序的前提下,國際經貿極大可能面臨典範的重大轉移。
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主要受到美國影響。然而,美國的經濟路線一直存在兩條路線的論辯;化約來說,就是對政府應該介入市場到怎樣程度的看法迥異。例如,20世紀30年代,為因應經濟大蕭條,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以救濟、復興和改革為主要內涵的「新政」(The New Deal),強調政府應大規模介入經濟活動。這樣的大政府雖然創造了低通膨、高增長的榮景,但長期卻造成政府過度支出、國家競爭力下滑、企業活力不足等窘境。甚至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陷入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的滯脹泥淖,政府再多的干預也無法解決此經濟危機。
1981年雷根就任美國總統後,揚棄主張政府應強力干預的凱因斯主義,轉向政府應減少甚至避免干預、崇尚「市場至上」的新自由主義;自此,人類度過了將近40年的鼓勵自由化、私有化,以及一體化的經濟全球化世界。
這樣的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也讓美國一度認為這就是人類文明歷史最完美的發展模式。然而,這個體制帶來的副作用,特別是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加劇美國內部分裂和政治的兩極化;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爆發,更讓人們必須正視這套體制的缺陷。與此同時,原來認為只要依循這套經濟制度,任何國家都將走上民主化道路,因而美國將大陸納入其建構的全球化體系;其結果不但沒能如所預期,大陸反而踏著經濟全球化的浪頭超德趕日,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
在2017年初川普就選總統後,美國透過對陸貿易戰,開啟全球經貿秩序的重建道路。美國在2021年初民主黨拜登執政以來,不但「川規拜隨」地延續共和黨路線,並提出更系統的論述。其認為過去「市場至上」的小政府思維,讓美國的產業結構過度金融化,造成製造業大量外流、致使產業空洞化。此外經濟一體化體系未如預期的帶來穩定的全球秩序,反而造成更多地緣政治的衝突。更嚴重地是,既有體系不但讓財富過度集中在社會菁英階層,還摧毀了中產階級,衝擊美國甚至體系內國家既有社會結構,助長了民粹運動的興起,使得美國尊崇的民主制度受到極大挑戰。
基於這樣的認識,拜登政府認為,在積極採取「小院高牆」策略維護產業安全的同時,美國政府應透過加強投資特定產業以維持國家競爭力,並與盟友共建一個超越傳統自由貿易的新型國際經濟夥伴關係,以打造一個更具韌性的產業供業鏈。
上述這個被稱為新華盛頓共識的新戰略,宣告美國將重回到大政府時代。事實上,川普主政時的貿易代表萊特海澤,在近期出版的《沒有自由貿易那回事》(No Trade Is Free) 書中亦強調,過去數十年過於關心企業利潤、廉價產品進口商、廉價商品製造國下的不平衡自由貿易,雖然讓美國民眾得以享受廉價商品,卻造成更多的經濟不平等和更多就業機會的消失。因此,萊特海澤認為,未來的美國應實施一個以工人為中心的貿易政策。
也就是說,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基於對「市場至上」新自由主義的反動,都趨於認為新的全球貿易規則,應是強化政府管制並加強政府主導、且關稅應作為保護國家利益的工具;同時在視大陸為美國戰略競爭對手而非夥伴的前提下,為避免大陸趕超,加強封鎖與圍堵將是必然的戰略。這樣的政經戰略大轉向,意味著近40年我們所熟悉的經濟全球化世界將一去不復返,一個更重視政府調節而非市場機制、更強調安全而非發展、更關注國家利益而非企業生存、更凸顯企業社會價值而非商業利益的全球貿易新秩序即將到來。未來美國無論誰主政,我們都將迎來一個高成本、高通膨、高債務、低增長的世界,全球貿易亦將成為一個零和的賽局。
面對如此的全球經貿典範轉移,高度鑲嵌在既有經濟全球化體系的台灣,無論政府或企業,是否能有同樣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該提出怎樣的對策因應?
敬邀參加113年07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