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新關稅政策對台商的影響及
臺(外)資供應鏈轉移的影響分析
來源:海峽交流基金會
文/黃鋆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秘書長、臺商張老師)
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川普 (Donald Trump) 高喊「美國優先」及「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在外交政策上採取「孤立主義」(Isolationism)。並於2024 年 11 月 5 日當選美國第 47 屆總統。川普的政策核心是希望重振美國的製造業,解決美國的失業問題,川普認為美國貿易逆差,不再讓各國賺走美國錢。川普並揚言「關稅是字典裡最美的語詞」將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 60% 關稅,甚至主張停止從中國大陸進口電子、鋼材與藥品等商品。
有關美國擬對中國大陸加徵 60% 關稅,也擬將對全世界各國加課 10% 的關稅的衝擊,兩岸臺商憂心對在中國大陸生產的臺商造成衝擊。中國投資銀行中金公司評估,若美國對中國大陸加課 60% 關稅,預計人民幣需貶值 6% 至 9%或增加 1.5% 至 2% 的財政赤字才能抵銷後果。也可能導致中國大陸出口總額在未來 12 個月下跌 8%,使中國大陸 GDP 減少 2%。
而中國大陸的專家及學者也回應︰若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出口產品加課 60% 關稅,中國大陸可能展開報復,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告訴。而且中國大陸是美國政府的第二債權國,持有 7750 億美國公債,關稅將衝擊匯率,不僅影響中國大陸的資本流動,也會影響中國大陸購買美國國債的金額。
美國對其他國家若實施更高關稅稅率,該政策的效應,也勢必影響在全球佈局的臺商產品對美國的出口。若加上美國持續對中國大陸科技的限制加大力度,美國可能要求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產能及研發轉移至美國,已茁壯美國產業鏈供應體系的完整性,對全球及兩岸臺商特別是國際資通訊產品供應鏈重要一環,也勢必面臨全球供應鏈重組帶來的挑戰。
從今 (2024) 年前三季,臺灣對美國的貿易總額,由於產業供應鏈轉移效應的推波助瀾。美國取代中國大陸,成為臺灣最大單一出口市場。而臺灣對美國貿易順差的逐步擴大,在川普政府「美國優先」政策的貿易保護主義下,如何避免美國啟動「關稅政策」及「美元貶值政策」的衝擊,及加速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合作協定 (TPP) 等議題,引發兩岸臺商產業界,對未來的產業前景及佈局高度隱憂。若川普政府關起貿易自由化的大門,兩岸臺商也憂心中國大陸周遭的東南亞國家轉向傾中,屆時兩岸臺商在國際市場的佈局,將面臨邊緣化的風險。政府如何協助兩岸臺商產業,因應國際化佈局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川普曾揚言將對所有進口美國商品再加10%關稅,並對全球大企業傳達一個清楚訊息:
就是把就業機會帶回美國,減少對中國大陸依賴。這個訊息包括臺灣在內的全球貿易伙伴,都將會受影響。根據國際貨幣基金 (IMF) 的推估,若美國對包含中國大陸在內之所有貿易對手國進口產品,予於加科 10% 關稅。而所有貿易對手國亦對美國進口產品,也回應加科 10% 關稅。將影響全球約 1/4 的商品貿易。
估計 2025 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降低 0.3 個百分點,2026 年及2027 年將分別降低 0.5 及 0.6 個百分點。4在台積電赴美投資後,兩岸臺商也紛紛隨著產業供應鏈移轉的趨勢,將投資的重心,從中國大陸移轉到美國及墨西哥。例如英特爾、德州儀器、三星電子、英飛凌等,與半導體產業的供應鏈體系,也轉移到美國及墨西哥等地擴大投資,逐步實現美國製造業回流的趨勢。而美國為了防止國外業者,利用墨西哥洗產地、規避美國關稅的模式。未來美墨加協定的規定可能會逐步趨嚴,在墨西哥設廠的兩岸臺商及大型電子製造產業等業者,必須有因應防範的措施。兩岸臺商企業在面臨國際濔漫「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及美國持續對中國大陸高科技產品的管制氛圍下,可能引發全球各國以貿易戰的政策,仿效要求各產業供應鏈體系轉移至各主市場區域。
經濟部統計處的資料顯示︰今 (2024) 年 10月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 52.0%,較去 (2023) 年同期下降 1 個百分點;今 (2024) 年 1 至 10 月平均海外生產比為 48.5%,為近 15 年同期新低,主因是伺服器移回臺灣生產,海外生產比下滑,臺灣生產比上升 5。兩岸廠商擔憂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供應鏈將面臨二次移轉,臺灣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將持續下降?經濟部表示,這要視川普政府未來關稅政策而定,看提高關稅的項目、稅率及實施國家,及觀察廠商產能配置。經濟部並表示︰對所有情況變化都有掌握,對美方未來的經濟政策,經濟部有各種不同因應方式;例如推動境外關內政策,規劃協助供應鏈佈局海外市場等。
建議政府積極協助兩岸臺商產業,生產基地移轉及市場佈局等因應措施︰
一、協助降低產品「去中化」的壓力︰
兩岸臺商以往以中國大陸為生產基地,雖已將產能配合客戶需求移轉至越南、泰國、印尼、印度及墨西哥,但部分廠商其中國大陸的產能占比仍然偏高,建議政府應積極協助與美國協商或協助解決企業海外擴廠面臨的問題。
二、協助降低輸往美國的產品被課稅的可能性︰
1.車載電子產品︰有可能成為美國鏡像電子產品關稅課徵對象,政府應協產業降低美國加徵關稅的風險。
2.半導體產品︰川普可能對臺灣半導體課徵關稅,雖然臺灣因先進製程技術領先,具備價格轉嫁能力影響較小。但必須防範美國要求先進製程提前移往美國。
三、協助企業海外生產韌性︰輔導企業建立產業供應鏈的韌性。
四、協助降低市場集中的風險︰推展企業媒合國際商機。
五、協助企業擴大新興科技的研發投入︰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
六、企業應強化風險及佈局:企業應密切了解意中國大陸的市場變化及政策的改變,調整產業的佈局,分散中國大陸的風險。
敬邀參加113年12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