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軟硬整合 AI落地百工百業
來源:工商時報網
AI技術正以驚人速度推動全球產業變革,從生成式AI到人形機器人,無處不在的應用正重塑產業格局。「眺望2025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深入探討AI三大關鍵:資料、算力與演算法,分析企業導入AI的挑戰與策略,同時也對台灣在AI領域如何透過軟硬整合和產業特色突圍提出建議,迎接AI時代的無限商機。
2024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由人工智慧先驅辛頓(Geoffrey Hinton)和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Hopfield)戴上桂冠,這不僅象徵AI時代來臨,也顯示AI即將對人類的生活、各行各業的創新做出重要貢獻。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研究副總監徐富桂指出,AI透過深度學習建立大規模語言模型(LLM)和大量資料提升效果,成為具自我學習能力的模型,不再只是軟體。隨著生成式AI技術快速發展,從日常生活到企業運營,「AI應用無處不在,驅動各行各業創新轉型,生成式AI更促進產業典範轉移。」
AI已從雲端發展到落地,AI PC、AI手機、穿戴裝置等應用百花齊放,這也使全球產業面臨快速變化與衝擊。對一般企業而言,如何善用AI工具以改善營運效率、提高員工生產力、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更是企業數位變革的重要契機;對於中小微型企業而言,AI工具導入的技術門檻、資金人才限制等才是最大的挑戰,依AI產業生態系來討論AI創新服務市場的發展,才能贏得市場商機。
六大健檢項目 盤點AI導入能力
企業導入AI往往隨著行業特性、企業規模、商業模式的不同,需要的AI技術功能也各異。研調機構IDC於2024年發布的「人工智慧市場發展與關鍵技術」調查報告指出,不分行業別、企業規模大小,生成式AI與協同式AI是最受各行業歡迎、各行業最欲導入的AI技術功能;以行業別而言,公共服務業、金融服務業、電信業是最想要導入此兩種AI技術功能的行業。不分AI技術功能別,金融服務業則是最想採用多種AI技術功能的行業。
有鑑於台灣產業導入AI仍有不少痛點,尤其中小企業資源更加有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黃筱雯建議,企業正式導入AI前,可先盤點自身AI能力,以「AI策略、組織文化、人才技能、基礎設施、資料治理、風險管理」等六大項AI能力進行體檢,釐清導入程度高低,或者有無缺口需要補足,有助實現企業的期望效益。
「AI是長期趨勢,雖然近期有爆發式成長,但企業可依自身需求規劃短中長期的轉型策略。」黃筱雯認為短期可從0至6個月開始,比如以AI協助客服人員處理常見問題,提高回應效率;中期為6至12個月,可運用AI進行市場分析與洞察,提升決策品質;長期則為1至3年,可開發專屬小型化語言模型,提供客製化產品與服務、創造具差異化競爭優勢。
善用軟硬整合 以利基優勢突圍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周駿呈指出,台灣發展AI可分為「產業AI化」及「AI產業化」兩大方向,前者指百工百業應用AI提升營運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務品質,目前在特定垂直領域行業大廠發展領先,如電信、金融業等。但整體來說,台灣企業導入AI比例仍然偏低,主要在於人才短缺、欠缺AI治理策略和維運成本過高等三大痛點。
「AI產業化」則是指AI技術和產品服務開發商,提供AI軟硬體和應用解決方案,協助百工百業導入AI。目前國內資通訊大廠均積極投入,如聯發科、華碩等,業者也紛紛結盟搶建AI算力中心。
相較歐美等AI先進國家而言,台灣雖擁有完善的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鏈等先天優勢,但仍面臨AI發展的瓶頸。周駿呈指出,比起建置大型AI算力中心、開發千億級參數大語言模型等方式,需耗費龐大的資源,建議台灣可善用長期累積的產業特色,以半導體、資通訊的製造優勢,結合製造、醫療等特定應用領域的產業資料,以「軟硬整合」加速AI解決方案落地;同時可專注在訓練參數小於100億(10B)的小型專用模型,以此找到突圍缺口。
敬邀參加114年2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