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都協議談 歐美對電動車反傾銷關稅
來源:工商時報網
文/盧信昌(台大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依據京都協議,主要國家計劃在2050年達到零碳排;進一步則有歐盟所擬定,於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汽車的計畫目標。一度各界無不充滿期待,想像電動車的推動與先進國家的去石化依賴,可以有的利人利己:既能減緩地球暖化與保護環境,以符合零碳排推動時程;更能透過電動車的技術研發與投資,以新型態產業鏈來振興世界經濟。
因此,在過去15年間,全球汽車製造廠針對電動車的引進,大都配合政府提出石油車和引擎生產等的退場規劃。其後卻不幸發生了新冠疫情,各國政府紛紛改以穩定就業為最優先;因而導致在2021年間,車廠的生產間雖有充裕人力,但卻沒有關鍵晶片供應的大短缺!
即便走過全球搶晶片的風風雨雨,但到如今汽車晶片供應已然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何況中國產製電動車與川普2.0的降臨,更再次打亂了歐、美車廠的心思。誠然,零碳排的理想固然美麗,但去石化依賴的汽車產業轉型,還得應對在現實面,消費者對於燃油車的持續需求;同時,面對新創業者以及風潮的快速轉變,於純電車的龍頭爭霸戰,可沒想像的那麼簡單。
迄今歐盟仍兀自堅守到2035年,全電車應擁有100%的新車市占率。而即使退出了歐盟的英國,其2024年的年度目標:純電車必須佔有新車購買的28%,也堅守這個進程目標;但卻因為各類衝擊的連連發生,即使英國政府給予消費者大手筆補貼,依舊達不到28%的計畫目標。
因此,放寬管制跟延緩時程的要求呼聲,陸續出籠。就業者的商業邏輯來看,難免稍嫌的過度躁進。更不難理解,拜登前總統在爭取2024年提名之前,即延遲美國去石化依賴的時程表;繼而發生民主黨的陣前換將,以及川普在凱旋回歸後的改弦易轍,全面擴大能源的鑽探、開採,與原油出口的政策推動。
畢竟,一旦考慮到市場接受度與品牌轉型的競爭優劣勢,何況還要有充足利潤的回收可能,從去年開始陸續有美國的新創電動車商,在現實壓力下撤回年度增產計畫。如今,則有愈來愈多的國際品牌大廠,或是居於技術瓶頸的限制,或是不看好未來的獲利,而選擇主動退出這場激烈競賽!像是VOLVO,即放棄要在2030年前,成為百分百的純電車車商;而豐田汽車、福斯等大廠,最高也有減少一半的純電車目標產量。
至於抱怨遭到中國電動車的不公平競爭,因而不斷進行政治遊說好爭取補貼,甚或是遂行貿易保護的歐美廠商,更所在多有。根據已揭露的遊說登記報告,在2023年間的遊說,不僅接近小布希任內的歷史最高,金額幾達五千萬美金;通用公司跟豐田汽車則是主要捐助者,兩家廠商捐助約1,500萬美元。
準此觀之,自然能明瞭拜登總統竟然會甘冒大不諱,竟然在大選前延遲去石化依賴的年度目標;同時也明令禁止中國電動車廠的軟體或科技相關零組件,可以參與美國境內的自動駕駛實驗,甚或做為設備供應商。美國商務部針對中國電動車,也旋即開徵100%的反傾銷稅。
至於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的反傾銷稅,稅率雖僅為美國一半高;針對配合調查意願的積極與否,來給予不同廠商有不同對待的差別稅率。但歐、美國家的考量點,仍頗為一致,就是要確保歐系、日系跟美系的車商,能夠有獨立自主生態系;跟至少取得五年以上的時間,可以繼續奮戰。
敬邀參加114年2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