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從想像到落地 具身智慧成為機器人與無人機演化的最終目標
來源:工商時報網
文/岳俊豪(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組長)
2025年CES機器人的發展進程,由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的開幕演講揭開序幕。他推出全球首個世界基礎模型Cosmos,透過合成數據建立高度擬真的場景,解決機器人訓練所需的大量學習數據問題,並賦予機器人空間智慧。這象徵著AI技術不再只是概念,而是透過機器人與無人機的進化,真正實現落地應用。AI的進化,具備更高的感知、學習與決策能力,朝向智慧化(Intelligent)與自主化(Autonomous)的方向邁進,進一步拓展人機協作的可能性。
本屆CES展示了機器人的多項技術突破,其中最關鍵的趨勢在於具身智慧(Embodied Intelligence)的快速發展,亦即把「智慧」放在「機器人」身上,使機器人不僅能與環境互動,更能夠學習並適應變化。透過多模態感知技術,包括視覺、語音與觸覺,機器人能更準確地理解環境,並透過數位孿生技術在模擬環境中進行訓練與優化,大幅提升學習效率。此外,邊緣運算技術的應用,則讓機器人能即時運行AI模型,進一步實現自主決策與行動。
機器人領域的突破,首先體現在協作型機器人(Cobots)上。透過AI視覺與觸覺技術結合機械手臂,機器人可執行更精細的工業製造與裝配工作,確保更高的精準度與效率,並減少人力成本與錯誤率。同時,多足機器人的技術進步,使其能夠應對更複雜的環境挑戰。除了機械結構的改良(如後空翻等高靈活性運動能力),許多機器人更配備3D掃描與氣體檢測儀,可自主執行工業巡檢與環境監測,這些技術突破進一步拓展了機器人的應用範圍,使其能夠適應惡劣地形,並在災害救援、建築巡檢與軍事用途上發揮關鍵作用。
人型機器人的發展也邁向更高層次的靈活應用。在CES 2025展示的最新技術,使人型機器人的上下半身可以分離,讓機器人能根據不同場景需求靈活切換,仿人類的靈巧手則具備高精度抓取與複雜動作能力,使其在醫療輔助、服務業等領域展現極大潛力。此外,陪伴型機器人透過擬真的表情與動作,已能夠應用於迎賓、導覽與餐飲服務,提升人機互動的真實感與情感連結。隨著具身智慧的深化,機器人不再僅僅是輔助工具,而是能夠適應環境、學習與獨立執行任務的自主系統,真正實現從想像到落地的轉變。
在無人機技術的創新應用上,則展現了AI如何驅動無人機邁向更高層次的自主飛行,並擴展至多元應用場景。自主路徑規劃、無GPS導航與3D繪圖技術,使無人機能夠在複雜環境中運行,並廣泛應用於物流配送、基礎設施巡檢、救災任務與水下作業。AI技術的進步,使無人機具備更高階的感知與決策能力,能夠即時環境感知、智慧避障、影像辨識,甚至進行蜂群飛行(Swarm),這些突破使其在城市基礎建設維護、緊急救援與短程物流運輸等場域發揮更關鍵的作用。
同時,能源技術的突破進一步提升了無人機的效能。高能量密度電池與氫燃料電池的應用,使無人機的續航力與載重能力顯著提高,未來將能支援更長距離、高負載的飛行需求,擴大商業應用的可行性。此外,無GPS導航技術的發展,使無人機可透過RTK(即時動態定位)與視覺識別技術,在沒有衛星訊號的環境中仍能高精度運行,這在農業、工業巡檢與城市維護等應用場景中,將帶來全新的可能性。
隨著機器人與無人機技術從想像走向實踐,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將更為關鍵。在機器人產業,臺灣擁有完整的精密機械與電子零組件製造基礎,除關鍵零組件如行星減速機、滾珠螺桿、線性滑軌外,未來應積極發展AI演算法、多模態感知融合技術,並強化機器人自主學習與環境適應能力,以提升市場競爭力。在無人機產業方面,全球市場正積極建立民主供應鏈,臺灣可善用產業群聚的優勢,推出符合各國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如物流配送、巡檢監測、農業應用與國防用途,進一步爭取國際市場機會。
隨著AI、自主技術與硬體創新的加速發展,具身智慧已成為機器人與無人機演化的終極目標。透過更強大的感知能力、學習能力與環境適應能力,機器人與無人機將不僅提升產業效能,也將改變人類社會的運作模式。CES 2025 所展示的未來科技,正在加速推動AI技術從想像變為現實,邁向更加智慧與自主的時代。
敬邀參加114年3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