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紅供應鏈機遇下 台灣無人機發展關鍵
來源:工商時報網
文/李高銘(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隨著美中貿易戰、俄烏戰爭、以巴衝突及《國防授權法案》等國際局勢變化,全球對無人機需求顯著上升,台灣無人機產業迎來重要發展契機。在「非紅供應鏈」背景下,台灣期望發展自主供應鏈,成為亞太地區的生產重鎮。
技術與人才:國家安全重要基礎
無人機涉及國安疑慮,強化自主關鍵技術與開發核心系統成為經濟實力與國家安全基礎。台灣自給率雖達七成,但在通訊系統、數位圖控及雲台系統等關鍵技術仍有不足,影響全球市場競爭力。
「非紅供應鏈」推動下,台灣加強高階加密、長距離通訊模組、三光酬載鏡頭等核心技術研發。如創未來科技專注AESA相控陣列雷達開發,提升無人機偵測能力與產品安全性。
然而,機型結構、複合材料、動力系統等領域的高階工程師短缺與跨領域人才匱乏是產業瓶頸。需加強教育與學術合作,進行在職訓練,建立產學平台,引進專業人才,增進國際交流,提升人才國際視野。
規模與產能:產業發展關鍵契機
台灣無人機產業雖有研發優勢,但規模與產能受限。廠商多為中小企業,資本額不大,難以應對大額訂單與國防需求。若能通過產業聚落整合動力系統、飛控系統、通訊系統等模組標準,促進技術合作和資源共享,將提升生產效率並降低成本。
建立「非紅供應鏈」面臨成本上升挑戰。業界指出,非紅供應鏈生產成本可能比中國大陸高2~3倍,對中小企業造成壓力,同時為台灣創造高附加價值市場機會。廠商應強化技術創新、供應鏈整合、降低成本,並爭取政府補助與稅賦優惠分散壓力。
法規與市場:加速產業環境完善
台灣無人機市場發展面臨法規不完善問題,軍民融合緩慢,導致軍用軍規與商規標準不同,市場整合困難。物流無人機應用方面,交通部已完成多項飛行測試,但後續市場法規尚待完善。「非紅供應鏈」推動有望促使政府改善相關法規環境。
台灣內需市場有限,難以支撐大規模產業發展。隨著國際市場對「非紅供應鏈」需求增加,台灣廠商應尋求差異化定位,發展高附加價值應用,拓展海外市場,尋求國際合作,擴大影響力。
政府政策支持:建構產業生態
政府推動「五大信賴產業推動方案」,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軍工產業推動國機國造及國艦國造,打造無人機供應鏈,預計2028年產值達300億元,成長10倍。
政府積極推動「無人機國家隊」,整合經緯航太、雷虎科技、智飛科技等企業,投入關鍵技術自主研發,成立「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協助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
結論
台灣無人機產業在「國家安全」和「非紅供應鏈」機遇下,雖面臨挑戰,但隨市場需求增長、系統整合優勢和國際化產業生態,擁有發展契機。在政府政策引導與資金支持下,廠商應聚焦核心技術突破,建立自主供應鏈、強化產學研合作,培育創新人才、推動供應鏈整合,提升生產效能與開拓海外市場。
唯有技術、人才、市場、政策全面並進,台灣無人機產業才能在全球「非紅供應鏈」格局中穩健成長,塑造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系統。台灣廠商應把握契機,整合資源,提升技術,開拓市場,共同推動台灣成為全球無人機產業重要一員。
敬邀參加114年3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