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不確定環境 投資整體調適力 打造台灣安全韌性
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
文/劉孟俊(中華經濟研究院 第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在全球經貿局勢愈趨動盪、地緣風險升高的背景下,台灣正處於高度不確定的經濟環境。而《強化安全韌性特別條例》正是行政院針對這一時代課題所提出的回應方案,透過結構性投資與精準介入,回應短期挑戰,並建立面對未來變局的堅實底盤。
一、不確定性下的民生防線:
從短期補貼邁向長期韌性︰當經濟遭遇衝擊,無論是供應鏈斷裂還是地緣衝突,受影響最深的,往往是社會中最脆弱的群體。普發現金雖能短期刺激消費,但效益曇花一現,無法因應不同族群面臨的風險差異。正如行政院長卓榮泰所言「發一萬元給每個人,不如把五千元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上」相較之下,特別條例對170萬個低收入與中低收入家庭設計的「經濟補助+社會服務」雙軌方案,不僅補助生活,更透過心理諮商與就業輔導等主動性服務,從根本降低脆弱人口在動盪時期的受創程度。
至於對健保與勞保基金的三百億元挹注,更體現「預防性儲備」的治理思維,而非等問題爆發再補破網,而是提前補強制度脆弱環節。這筆投資不但延緩保險財務危機,也有助避免未來保費大幅調升所帶來的社會反彈,進而確保全民福祉的可預期性與制度穩定。
二、就業與產業韌性:
強化台灣的動態調適能力︰當國際秩序重組、全球供應鏈面臨重構,政策重點不應只是短期安撫,而應協助產業與勞動市場強化快速因應變局的適應力。特別條例撥出880億元,針對中小企業提供融資保證、技術升級補助等具體支持,協助如鋼鋁業等受國際關稅波及產業升級轉型,預計可直接保留八千個工作機會。
在勞工端,條例亦對症下藥,針對轉職難度較高的中高齡勞工,推動涵蓋AI應用、綠能技術與跨境電商的職訓課程,並提供每月生活津貼,目標在兩年內協助1.2萬人成功轉型。這不僅是職能提升,更可視為「人力資本保險」策略︰透過教育與轉職投資,降低個體在產業結構變動中的失業風險,提升整體社會的適應韌性。
三、財政策略選擇:
從資源分散到系統性投資︰在不確定的世界,財政資源更須謹慎調度,以防財政空間被一次性政策消耗殆盡,而削弱政府回應下一波危機的能力。普發現金看似公平即時,實則存在「資源效益分散」與「邊際效益遞減」的弱點。特別條例則展現「系統性配置的戰略思維」,將資源用於壓抑通膨(譬如挹注台電一千億元穩定電價)、提升教育品質(二百億元高教投資)與鞏固社會保險,達成降低中長期風險的多重目標。
以電價為例,若政府未挹注資源,民生電價勢必調升廿三%,對中低收入家庭影響尤鉅。而透過補貼台電,不僅可壓低CPI約0.8個百分點,還能替每戶家庭每年省下約1.2萬元支出,可說是結合民生保障與通膨治理的作為。
同樣,教育領域的投資也非單純支出,而是產業轉型的預備工程。與企業合作設置半導體、AI設計等定向學程,提供獎學金與就業保障,確保台灣在全球科技鏈中的關鍵地位,展現「長期競爭力的財政配置邏輯」。
四、關鍵的選擇:
長期韌性優於短期刺激︰好的政策不是只看眼前成效,而是能否強化社會系統的長期適應力。特別條例,正是以「制度強化」為核心主軸,建立起民生、就業、產業三方互補的政策矩陣,為台灣打造長期韌性社會。普發現金雖然簡單立即,但代價是犧牲對教育、產業與社會保障等基礎結構的深耕與修復。這是資源配置的選擇,更是治理哲學的體現。面對未知與風險的年代,唯有系統性投資與制度性設計,才能讓台灣生存下去並穩健前行。
敬邀參加114年4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