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 台商成供應鏈重組關鍵
來源:工商時報網
文/邱華創(創業協會創會會長)
近期全球局勢因川普關稅重塑地緣政治秩序,尤其中美角力進入新一輪的紊亂與緊張時期,但對於台商企業而言,也許是一場嶄新機遇的開端。此次川普的貿易防線,強勢捲土重來、氣焰高漲,其「美國優先」政策以超高關稅阻止中國製商品廉價銷入美國市場。這樣的全球地緣政治震盪,表面看似一場全球供應鏈的大地震,實則卻也打開了另一個視角:全球製造重新洗牌的時代來了。
美國去紅色供應鏈的潮流已成趨勢,台商企業應藉機站上轉型浪頭。過去中國憑藉成本優勢逐漸成為全球製造中心,甚至主導了如ICT(資訊通訊科技)、光電、鋰電池等戰略性產業。但當紅色供應鏈開始被政治與地緣風險標註為高風險資產時,建立在地化供應鏈的趨勢,變得愈發不可逆。
此次川普政府去紅色供應鏈更是一場深刻的經濟重構行動。台商企業多年來在大陸的布局,無論是ICT的大蘇州模式,或是機械、汽車零件等的產業聚落,如今都面臨重整。然而,這不全然是壞事。相反地,正如當年台商西進掀起了昆山奇蹟,今日的北向(美國)布局,也可能開啟另一個浪潮。
想像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美積電產業部落,會不會是下一個「美版蘇州」?台積電在亞利桑那的大型投資,為台商打開了先行者的通道。隨著美國政府強化在地製造、自主供應鏈的政策支持,類似的「台商聚落」極有可能陸續出現在美國境內。
這股動能也預示著一個新的產業鏈群聚效應即將在美國發酵。從先進製程晶片、電子零組件到散熱、PCB,再到化工材料等。許多台商企業可能開始思考:「要不要赴美建廠?」、「要不要靠近客戶主體?」這恐怕不再是夢想,而是戰略必須。
若資本市場輔以加持,上市櫃公司中出現「美概股」也是可預見的,如同當年「中概股」盛行時的對照,「美概股」則代表這波全球供應鏈去中化下,以美國作為製造據點、以美國市場為主戰場的台商企業。這些公司或許短期內會面臨資本支出壓力,但中長期卻可能因就近服務客戶、享有地緣政治紅利,取得更穩定的國際化成長動能。
台商企業要如何因應這場巨變?台灣企業若仍抱持過去低成本、代工思維,恐怕難以應對這場高強政治、高階技術門檻的全球重構戰。
相關策略有三大方向值得思考,一是供應鏈跟進布局,與關鍵客戶同步前往美國設廠,維持供應鏈附加價值的即時回應能力;二是品牌轉型升級,從純代工轉向自有品牌或具備高附加價值製程,取得更佳的技術升級與多元人才,和更好的議價能力;三是與資本市場結合,強化財務與資本準備,有計劃的更優化資本結構,透過股權、債券、併購、整合等金融資本操作方式,籌措海外設廠資金與優化拉高海外產業鏈的金融評價。
此刻正是全球供應鏈重塑,國際秩序重組,政治與經濟的界線變得模糊不清與不斷交火。但混亂的時代也越是有重新洗牌而獲利的時代。台商企業在經營管理彈性上的優勢,若能看見這場風暴背後的重構與重建契機,就有可能在亂世中開出商機,成為全球供應鏈重構下的贏家。
敬邀參加114年5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