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服務」?
─大陸服務業開放的戰略思維與趨勢
來源:工商時報網
文/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處)
美中關稅談判成為全球焦點,為因應美中貿易戰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大陸不但加快推動製造業的升級,希望減少對美依賴以避免被「卡脖子」;更重要的是,透過擴大服務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希望藉此創造經濟新動能。
在製造業升級方面,大陸戰略目標是要讓「中國製造」擺脫「低端、廉價、代工」標籤,並走向「中國創造」,由「中國代工」走向「中國品牌」,在全球產業鏈重塑過程中占據制高點。例如在手機作業系統方面,大陸已建構能和蘋果iOS、安卓系統分庭抗禮的鴻蒙作業系統,日前進一步宣布PC也將使用鴻蒙,正式和Windows脫鉤。
在擴大服務業能量方面,2015年開始大陸即推動服務業試點,先後已在11個城市推動包括科技、金融、電信、文化等13個重點服務業領域。大陸官方指出,這11個服務業示範城市占大陸國土面積不到3%,但已實現了超過四分之一的服務業增加值、一半以上的服務業外商投資和60%以上的服務進出口。
四月大陸再發布《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再增加九個試點城市,並擴大服務業的開放內容,例如取消部分行業的外資股比限制;鼓勵發展數據產業;支持從打造知識產權到遊戲製作、發行、海外運營的整個產業鏈,以及過境免簽、永久居留、支付便利等要素保障等。
大陸當局表示,此次服務業開放主要有三大目的:一是為了緩解美國對等關稅對國際貿易秩序和全球產供鏈安全穩定的衝擊;二是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合作;三是推動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
事實上,以2024年計,大陸對美國存在的貨物貿易順差為2,954億美元,但同年對美國的服務貿易逆差卻為2,268億美元。也就是說,大陸是具有產業鏈優勢的製造業大國;但美國卻是在金融、智財權、旅行、教育、醫療等領域具有相對優勢的服務業大國。對大陸來說,面對美國啟動對等關稅、使得對美貿易順差縮減的同時,如何減少對美國的服務貿易逆差,將是未來的重要戰略。
由於大陸服務業目前占GDP比重為56.7%,和美國的71%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可以預期,未來大陸將以內需市場作為槓桿,持續引進更多外資投入服務業,以此加速服務業「量」的增長與「質」的提升。進一步來看,由於大陸採取製造業升級、服務業提高占比的「兩條腿」策略,因此依託製造業發展、被認為大陸發展「短板」的生產性服務業,例如航空、倉儲和郵政快遞、生產性租賃、人力資源管理、職業教育培訓、批發與貿易經紀代理、資訊服務、金融服務、研發設計等,將是未來大陸重點推動的服務業。
總的來說,從GDP占比來看,服務業不但已占據大陸經濟半壁江山,亦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引擎,更是吸納社會就業的主渠道。未來大陸的服務業發展將呈現幾個趨勢:一是加速和先進製造業融合;二是更多結合數位科技;三是加快服務貿易的走出去;四是將呈現更多元樣態。「中國服務」是否能繼「中國製造」成為大陸的新名片?相信亦將是全球產業發展的重要議題!
敬邀參加114年5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