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爭議官司 看AI導入的盲點
來源:工商時報網
文/許旭安(未來巢科技董事長 )
一場官司,意外揭露企業的盲點。近日台灣科技圈流傳的一場官司,再次讓企業內部生成式AI專案成為焦點。某法律新創因資料取得爭議,遭判刑並面臨鉅額賠償,這起事件表面上是司法新聞,本質卻凸顯了企業在AI導入時普遍存在的盲點:當技術、硬體、模型的選型成為主旋律時,資料治理與合規風險,往往被低估甚至忽略。
生成式AI的價值取決於資料,而資料的合法性、完整性、品質與內部管控,才是專案的根基,這不僅關乎是否觸法,更決定專案能否穩健落地並創造真正效益。
過去協助政府、金融、製造等產業導入雲端與地端的生成式AI,發現大家往往忽視最重要的關鍵問題。
資料:企業AI專案真正起跑線
生成式AI模型的訓練背景讓它們在語言表現上具備強大能力,但企業要讓 AI 回答專業問題、支持業務決策,靠的並非模型本身,而是企業餵養它的資料。
多數企業的資料現況,遠比想像中複雜,諸如:一、來源分散:資料散落在舊系統、雲端、檔案伺服器、郵件信箱、離職員工筆電,甚至未歸檔的實體文件中。二、品質參差:缺乏統一格式、版本混亂、資料過期或殘缺不全。三、權限模糊:內部資料存取規則不清,機敏資訊未設限,或管理規範流於形式。
這些問題若未被正視,AI專案極可能從資料階段就種下失敗因子。
外部資料:合法性與授權邊界不可模糊
許多企業導入AI的第一步,是蒐集外部資料以補足內部資料的不足,外部資料的取得往往是法律與商譽的高風險區域,企業在取用外部資料時,必須徹底確認以下三點:
1、來源是否公開且授權清楚:不能因資料在網路上可見,就認為可以任意使用。
2、技術手段是否符合法規:即使技術上能以爬蟲、API 取用資料,若違反對方政策、造成對方系統異常,仍可能構成違約、侵權或觸法。
使用目的是否符合原始授權:特別是涉及商業用途時,資料用途必須與原授權範圍一致,以防後續爭議。
3、外部資料取得策略若未經嚴謹規劃,不僅專案可能無法推進,還可能將企業置於法律風險中。
內部資料:治理、權限與合規的基本功
比起外部資料,企業內部資料的治理與控管往往更被低估,企業資料治理,應從以下三個層面扎根,包括:1、資料盤點與標註:企業需要回答:我們有哪些資料?在哪裡?屬於誰?這看似簡單,實際上往往是最棘手的基礎工程,盤點後應建立一致性的標註規則。2、權限控管與存取規範:內部資料權限往往是資料外洩或誤用的第一道破口,企業應建立細緻的資料分級與存取權限,設置審計軌跡,確保存取紀錄可追溯。3、合規與資料生命周期管理:資料不只是收集完就萬事OK,企業必須明確規範資料的使用範圍、保存期限與銷毀機制。
生成式AI的導入沒有捷徑,企業唯有從題目可行性評估、資料治理規劃、合規風險審視開始,一步步穩健前行,才能真正讓AI成為競爭力的加速器,而非風險與成本的放大器。在這場數位轉型與智慧化的長跑中,資料與題目才是企業真正該握緊的方向盤,而不只是追逐硬體、模型或潮流的短暫榮光。
敬邀參加114年7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