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加密貨幣之勢 各國央行挑戰大
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
文/楊雅惠(中華經濟研究院諮詢委員、前金管會委員)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乃是虛擬貨幣中的一環,運用密碼學原理,使用區塊鍵技術,記錄下每一筆交易記錄,期以確保交易安全,控制交易創幣單位。早在1980年代便開始出現虛擬貨幣(Virtual Currency);到了2009年,推出比特幣(Bitcoin),乃第一代的加密貨幣。其冠上「貨幣」之名,即擬作為交易媒介之用途。隨後多種加密貨幣陸續問世,已架有若干平台進行交易。但多因不是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保障性低,風險性高,仍受質疑。
數位化時代來臨,趨勢已不可擋。加密貨幣乘此大浪,以提供若干效益號召,包括:交易效率提高與成本降低,交易紀錄可透明追蹤,吸引創新人力與投資技術,這些效益,有些部分實現,有些因客觀環境條件尚有不足而難奏效。客觀環境條件若是指基礎建設不足與教育程度未臻,或可給予時間逐步補足。
然而其價格波動的大幅風險,以及去中心化與匿名化特性,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洗錢與非法用途之溫床等弊端,必須速加防範,加強防駭功能、風險監控,洗錢防杜,及相關的管理與資訊能力。
加密貨幣交易日漸熱絡,至於扛起法定貨幣重責則尚未成熟。2021年6月,全球第一個把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的國家是薩爾瓦多。實施之後,引發諸多抗議示威,另外實施加密貨幣為法定貨幣的國家尚有中非共和國,自2022年4月開始執行,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可見即使加密貨幣由政府賦予法定貨幣地位,能否被廣泛接受為普遍接受的交易工具,仍是一條荊棘長路。
央行面對加密貨幣對發幣主權的挑戰,難能輕鬆。除非由央行發行央行數位貨幣(CBDC),中央主管機關掌握貨幣發行與數量,否則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難以取信一般民眾。至今多國中央銀行尚在研究CBDC,有若干國家進行測試,巴哈馬的「沙元」(Sand Dollar)是全球首先推出的央行數位貨幣。中國人民銀行正推動專案在數城進行試點實驗,瑞典、新加坡等國亦測試之。
傳統本位貨幣的發行權,由各國中央銀行獨具,並非民間單位可以鑄幣,以保障本位貨幣之可信度,有效控制貨幣環境。回顧各國金融發展史,在經濟金融發展之初,曾經歷過多個單位同時發幣,多種貨幣共存的混亂現象,逐步改進而成今日的制度。一旦加密貨幣成為廣泛使用的貨幣,甚至加入本位貨幣地位之爭,問題複雜度將會增加,各國央行多不敢率爾放權。
加密貨幣若不定為法定貨幣,在市場上仍具有交易空間。目前川普以美國總統之尊,力挺加密貨幣,使得比特幣、迷因幣等水漲船高,市場上也出現了川普幣。美國參院於6月17日通過 「GENIUS法案」,賦予「穩定幣」(stablecoin)的合法地位,謂擬結合傳統貨幣的穩定性與加密貨幣的便捷性。種種轉變,勾繪著加密貨幣的地位日漸高升。面對這情勢,如何適度納入規範,加強風險管控的能力,乃是時代的重責大任。
敬邀參加114年7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