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務出口導向化解世界經濟變局危機
來源:工商時報網
文/許添財(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
缺乏天然資源與市場規模的台灣,出口永遠是經濟成長的引擎。回顧歷史,直接貿易或間接貿易,最終市場還是比我們更先進、更高所得的國家。唯當今,全球化告終,川普2.0以「對等關稅」與「大而美法案」代表的經濟戰略大變革與地緣政治博弈,讓世界市場瞬間變成極高不確定性,且更碎片化。
台灣經濟要持續發展,還是必須維持出口的競爭優勢,只是新「市場現實」,高所得「國家」市場定義需改寫為高所得「受眾」,哪怕是高所得國家裡的受眾,或新興市場與開發中國家裡的高所得受眾。
不管川普的「常識經濟學」被譏稱「違背經濟學邏輯」或「TACO」,「看得見的手」正直接透過改變「制度」與「環境」的途徑,介入生產力的產生與分配,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川普認為對美國「不公」與「不利」的市場結構。簡言之,世界市場的供需結構改變了,台灣只能隨之以改變自我的經濟結構加以調適。
當IMF展望今年的世界經濟正處於「政策轉變的關鍵時刻」(A Critical Juncture amid Policy Shifts),世界536位企業領袖(其企業共吸收全球FDI流入的9成以上)面對世界投資信心下降的同時,向Kearney調查稱「投資者的主要目光重新從新興市場轉回已開發國家」,雖然對其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憂慮遠高於新興市場。
根據經濟部的統計,ICT是我國經濟成長主要的貢獻產業。但對2011年到2020年的ICT進一步分為「ICT製造」與「ICT服務」時,前者平均成長率是6.4%,後者只有3.0%。雖然後者的附加價值率是6成以上,前者卻只有3成不到5成之間。附加價值率高出近倍的部門成長反而不到一半。好可惜喔?!
比較新加坡的智慧國家策略,一開始就將國際化與高附加價值服務輸出作為重要目標。台灣的智慧國家計畫則更側重於數位基礎的完善與國內產業的數位轉型。
儘管台灣在半導體與ICT硬體製造擁有全球的領先地位,但ICT服務雖然也有出口成分,但往往只是作為硬體產品的附加價值,或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服務出口的潛力未得發揮釋放。
依據WTO資料,比較2024年的亞洲四小龍:服務出口,台灣580億美元(排名世界第30)、新加坡3,950億美元(世界第6);「以數位交付的服務」(Digitally Delivered Services, DDS)出口,台灣290億美元(世界第25)、新加坡2,040億美元(世界第7)。以此趨勢發展下去,尤其AI轉型的強大加速驅動下,差距會愈來愈大。
全球的服務出口或DDS出口,15年來都高於商品出口的成長,也成為各國間經濟領先與否的基本指標。本文提出的三大世界經濟變局中的新趨勢,明確彰顯「沒有晶片就沒有數位經濟」的時代裡,台灣有優勢進行「利益交換」,更有潛力開拓「市場空間」。關鍵就在「製造業服務化」與「服務業科技化」相互融合的新趨勢下,讓台灣的傳統製造出口導向轉型為現代智慧服務出口導向。
敬邀參加114年7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