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亞洲公司估值偏低難題
來源:工商時報網
文/陳敏蘭(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首席投資總監)
儘管亞洲企業在本地乃至全球市場都頗具影響力,但其估值仍遠低於美國同類企業。核心問題在於,亞洲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較低,意味著股東資本運用的效率不佳。MSCI亞洲指數的五年平均ROE僅為10%,而MSCI美國指數超過19%。
這種估值差距是由一系列因素所致,包括公司治理不完善、資本配置效率偏低以及資產負債表分散、非核心資產拖累等。在東南亞,「集團折價」(Conglomerate Discount)現象尤其明顯,據諮詢公司貝恩估算,投資人對大型集團企業的估值,較各子公司總值低約7%至43%。
日本和新加坡等國從政府、監管機構到國有企業,數十年來持續以不同的方式,推動自上而下的變革。然而,由於估值仍在相對低檔,改革勢頭再次提速。本輪資本市場改革能否結構性提振估值,並釋放亞洲企業的真正價值?實質性的改革才剛剛拉開序幕。
以日本為例,市場存在大量ROE偏低的公司,低廉的融資成本削弱了改革動力,複雜的交叉持股更添了股東推動改變的難度。2012年「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曾試圖解決此一問題,結果喜憂參半。轉折點終於在2023年出現。東京證交所發佈企業「光榮榜」,每月公布制定了資本效率計畫的公司榜單,間接給未上榜公司壓力。
此舉已初見成效:東證指數在2023年至2024年期間飆升逾50%。日本企業也加快了股票回購和業務結構改革。
2025年以來,已宣布的股票回購規模達12兆日圓,超過去年全年總額。即便如此,提升空間仍然不小。日本企業的股價淨值比僅1.4倍,遠低於美國公司的近5倍。
新加坡儘管過去兩年部份龍頭公司估值有所上升,但總體估值偏低的問題仍揮之不去,尤其是中小型股。在新加坡交易所約四分之三上市公司的ROE低於10%,約60%的公司股價低於淨資產值,股價淨值比中位數僅為0.8倍。
不同的是,新加坡股市面臨的部份挑戰在於成交量較低,原因包括散戶參與度不高、研究覆蓋面不足以及小型公司過往的治理問題。此外,IPO數量不多,進一步削弱了市場流動性,比如,2024年僅有四隻新股上市,卻有20家公司退市。新加坡金管局去年8月成立了工作小組,致力於解決問題,有兩項舉措尤其值得關注。
首先,政府啟動了50億新幣的「證券市場發展計畫」,透過基金管理公司投資新加坡本地股票,目前已向三家資管公司撥出11億星幣。若能妥善執行,這有望提振投資人信心,進而吸引資金流入,帶動估值擴張。其次,新加坡金管局工作小組可望在年底前公佈具體的「價值提升」方案。相關舉措若能提升資產周轉率、利潤率和財務效率,進而改善企業報酬,將為估值再上一層樓增添動力。
總體而言,30年來亞洲企業已日趨成熟並走向國際化,但在創造持久的股東價值方面仍未見太大的進展。政府和監管機構已加快改革步伐,接下來要看企業如何採取行動了。
敬邀參加114年8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