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幣化發展 釋放亞洲投資潛力
來源:工商時報網
文/John O'Neill(滙豐集團數位資產、貨幣業務主管)
代幣化技術有助於讓投資變得更為普及,相關技術在亞洲地區的發展尤為迅速,長久而言這將有助於促進亞洲的惠普金融發展、促進股票和債券市場交易活動,並帶動跨境投資。
數位證券的出現,及利用分散式帳本技術(Distribute Ledger Technology,DLT)將金融和非金融資產代幣化後,一般投資人將有機會參與之前未能涉足的資產買賣。
例如,公司債券的交易金額動輒高達數百萬美元,負擔得來的人僅屬少數;同樣地,有能力購入畢加索真跡、倫敦整幢商業大樓或馬來西亞數據中心的投資人,也是少之又少。然而,代幣化意味著資產可分割成細小的部分,一般投資人就能購入這些流動性低或較少易手的資產,繼而在資產升值時獲得相應的份額。
事實上,將流動較低的資產或基礎建設轉化為易於交易的單位,在市場早有先例。日本代幣化平台曾將當地房地產代幣化,香港亦有證券公司推出代幣化房地產基金,而私募股權投資、私人信貸,或其他另類資產也有機會成為下一批代幣化資產,這意味著機構資產及私人財富等一向限於少數人參與的範疇,將可開放予一般投資人。
在亞洲,愈來愈多熟識科技領域的中產階級正在尋求財富增長,並對金融科技領域表現出興趣。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亞洲主要金融中心的政策制定者與監管機構亦有積極行動,持續推進代幣化的發展。
市場要進一步發展,大前題之一是將資產及交易所需的資金引入DLT平台。香港金融管理局就推出了Ensemble項目沙盒,鼓勵參與的金融機構透過批發層面結算香港央行數位貨幣,進行資產代幣化測試。
在台灣,金融管理委員會已成立「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小組」,並核准數家本地金融業者參與虛擬資產託管服務試辦。這顯示出監管機構對區塊鏈、加密技術和代幣化的支持。
代幣化發展至今,市場重心已逐步由吸引投資人購買並持有數位化證券和資產,轉向如何推動更活躍的交易投資。不少早期開始利用嶄新金融科技的投資人已擁有代幣化資產,但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只有在市場交易活躍、流動性充足的情況下,才能靈活調整持有部位,或將代幣化資產用作其他交易的抵押品。因此,市場需要吸引新一批追隨趨勢的投資人進場。
為讓新一代投資人對這些新型資產類別建立起信心,各地的法律和法規必須明訂,代幣的擁有權完全等同於相關實體或虛擬資產的擁有權;代幣化證券應被視為傳統金融工具的數位化版本,過程中還需要引入全新的託管機制和帳戶管理方式。同時,營運相關系統的公司需要證明具備足夠能力,以應對大規模運作,並有效處理大量交易,以及抵禦潛在的駭客攻擊。
配合國際金融市場趨勢,台灣也積極推動代幣化,全面推進金融科技發展。然而,要實現不同系統間的相互操作性和兼容性,仍有大量技術工作亟待完成。例如,隱私保護至關重要,可考慮將記錄存儲於公共區塊鏈的同時,另外將交易細節以加密儲存方式處理。
敬邀參加114年8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