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仍為半導體業景氣支柱?
來源:工商時報網
文/劉佩真(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院士)
2025年台灣半導體業產值估計將來到6.49兆元,為史上創新高紀錄,且年增率22.2%,幾乎與2024年22.4%的水準相當,顯然景氣表現在國內製造業中相對突出。究其主因,依舊是來自於AI浪潮的加持,特別是AI晶片需要極高的運算能力和能效比,而台積電先進製程技術是製造高效能AI晶片的關鍵,當然IC設計、封裝測試等各環節我國也都具備世界級的實力,因而2025年AI市場的蓬勃發展均正向讓我國整個產業鏈更加蓬勃發展。
不過,也因我國本產業具備高度的競爭力,特別是台積電先進製程、先進封裝獨霸全球,引來美國總統川普的覬覦,故短期內美方的政策不穩定性、國家介入商業的情況,將是台灣半導體業界所面臨的隱憂。
首先,美國對半導體業政策的不確定方面,儘管川普曾表示,對於承諾在美國設廠的企業,其產品可獲得晶片關稅的豁免權,但實施細節未出則仍存在相當的變數。同時,關稅若一旦實施,仍難免會增加成本,導致全球終端需求市場轉弱或產業鏈出現重組;更況,川普認為海外企業赴美投資的規模和速度,目前並不夠快,考慮用更強硬的手段來推動產業回流。
川普不斷釋放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以保護美國本土利益為核心,試圖顛覆現有的全球半導體分工模式。這對高度依賴出口和國際合作的台灣半導體產業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甚至,川普對於盟友關係的態度充滿變數,若他採取更偏激的單邊主義政策,恐影響美國與日、韓、台重要夥伴的合作,進而導致各國為保護自身利益而各自為政,削弱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協同效應。
其次,美方近期以國家力量介入商業,顯示美國政府正在將半導體產業視為國家戰略資產,透過政策工具強力引導產業發展方向,此種模式不僅將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爭格局,也迫使各國政府重新思考自己在半導體領域的定位與策略。
其中,美國政府正式入股Intel 10%的股權最受市場關注,過去美國拜登政府以《晶片法案》提供補貼,是透過間接方式扶植本土半導體產業,但是川普政府如今要求入股Intel則更直接、更具侵略性的介入,將徹底改變Intel的商業屬性,並且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爭格局、資本流動和地緣政治產生不可逆的影響,其衝擊將會是多層面而且深遠的,從公司治理、市場競爭到地緣政治,都會帶來巨大的變化。
雖然政府入股Intel將大幅強化其美國隊的形象,川普也將極力要求其他客戶下單給與Intel,但根本核心仍是在於Intel本身先進製程良率、晶圓代工業務的經營熟練度,否則客戶端僅會以小量下單為準則。甚至,川普此舉也會引發台積電、Samsung等競爭對手,認為這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優勢,美國的盟友,如台灣、日本和韓國,會對這種做法感到不安,被視為美國試圖獨占半導體供應鏈,而非與盟友合作達到雙贏。
在此情況下,台積電的應對核心將是技術領先與全球布局,唯有透過持續強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並靈活應對地緣政治變化,台積電方能維持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
敬邀參加114年9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