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大陸四反措施外溢影響
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
文/劉大年(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2025年4月美國宣布對等關稅以來,美、中雖已進行四輪談判,雙方領導人也進行對話,但加諸對手的制裁未曾減緩,雙方經貿摩擦並未降溫。
在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反制措施方面,大陸將法律制度「武器化」,以反歧視、反傾銷、反規避與反壟斷的「四反措施」,擴大對美國的制裁。
大陸近期針對美國高關稅、出口管制、投資審查及補貼等措施,是否對大陸形成差別待遇,展開「反歧視」調查。在2023年中國大陸也以台灣長期禁止約2,500項大陸產品進口為理由,進行調查,而後並以終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下,早期收穫下的部分產品優惠關稅為反制。
整體而言,與其他針對企業措施不同,反歧視調查並非解決單純的經貿爭端,而是針對特定國家,傾向制度化的策略操作,所以定位更高,影響也更大。反歧視雖然依照規定程序,實質則帶有強烈政治色彩,一方面塑造「依法維權」的形象;另一方面做為與美國經貿談判的籌碼,必要時也可能衍生更多貿易制裁措施。
中國大陸過去將過剩產能產品低價出口,為各國反傾銷首要制裁的對象,然而大陸也在積極強化其國內反傾銷制度。在今年7月對美國的類比晶片展開反傾銷調查,雖然這類產品技術門檻不高,但應用廣泛,美國在中國大陸市場長期占有優勢。大陸選擇美國傳統優勢領域,正是向美國表達「你要在高端卡我脖子,我就在成熟領域報復你」。
另外中國大陸最近也宣布美國光纖企業利用變更產品包裝及模式,以規避反傾銷稅,所以對相關產品徵收「反規避稅」,稅率最高將近80%。中國大陸利用非法轉運變更原產地,規避高關稅或是反傾銷稅的各式「洗產地」行為,而被各國課徵懲罰性關稅時有所聞;但此次卻是中國大陸首次啟動反規避調查,並課徵反規避稅。大陸宣稱主要是防堵貿易漏洞、維護救濟效力的決心,但普遍被視為是報復美國的經貿制裁。
大陸近期也針對美國企業啟動反壟斷調查,重點落在科技與半導體領域,對在人工智慧晶片與高階處理器擁有主導地位輝達的調查,特別引人關注。大陸質疑其在授權、定價及供應安排上存在「限制競爭」行為,可能損害大陸業者的權益。除輝達外,調查亦涵蓋雲端服務與作業系統等美國大型科技公司,檢視其是否利用平台優勢排擠本土企業。此調查被解讀為對美國制裁大陸措施的「對等反制」,也帶有保護產業的考量。
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四反措施各有定位:反歧視建立與美國制度對抗的籌碼,反傾銷打擊美國企業優勢產品,反規避則是堵住漏洞,反壟斷直擊美國龍頭企業。這些手段增加談判籌碼,並在國際輿論中塑造大陸為「受害者」,也讓美國企業在大陸的經營更具風險。但大陸本身也承擔營運中國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並降低外資對大陸的信賴程度。
大陸的「四反調查」也可能對台灣產生外溢影響。由於台灣在供應鏈中與美國緊密連結,若大陸依調查結果加強限制相關產品進口,台灣可能被波及。此外,大陸亦可能仿效對美模式,進一步擴大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用以增加經濟與政治壓力。對台灣而言,風險不僅存在於經貿層面,兩岸關係不確定性也可能轉而升高。
敬邀參加114年9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