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關稅變局 農業須強化服務
來源:工商時報網
文/李武忠(農漁經學者)
農業是人類賴以維生的基礎產業,面對極端氣候威脅以及台美關稅貿易談判可能帶來的提高農產品輸美關稅,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等重大衝擊,台灣農業想要生存發展,就不能只是依賴補貼救助,政府應全力協助農民提升整個農產品價值鏈,除了關注品種改良和技術創新外,更應該將重心擺在強化農業服務,以創造全產業鏈優勢。
農業服務包括提供農具、種子、飼料、農藥、農產品加工和分銷、農業諮詢、技術培訓、景觀園藝服務、獸醫服務以及農業金融保險服務等,這些服務涵蓋從生產前到銷售後的各個環節,旨在幫助農民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產品質量並促進農業的整體發展,尤其推動「農業外包服務」對幫助農民適應快速轉型的國際和國內農業價值鏈需求方面至關重要;小農戶為了更有效管理農業生產,更傾向於將勞力密集生產流程外包;許多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也將重點放在強化此類服務上,而不是僅僅關注直接發放補貼。
當前農業發展和競爭比以往更需要靠農業服務,推動服務業與農業深度結合,將有助於農業價值鏈向更高水準躍進,農業也將由賣「優質產品」向賣「優質服務」轉變,實現整體產業鏈的增值。
綜觀當今世界,農業強國大多是農業服務貿易強國,例如荷蘭國家面積雖不大、人口不多,卻常年位居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2024年該國農產品出口額達1,289億歐元,以高科技、創新、加工再出口為特色,主要原因在於乳牛和豬隻養殖技術世界領先,農業服務業總體實力堅強。
還有居世界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國的美國,其農業係以大型企業化經營為主,資本和技術密集,從事農牧業的人口不到300萬人,卻養活3.25億美國人,還出口大量農牧產品到全球各地,農業勞動力只占總勞動力的2%左右,但為農業提供各類服務的勞動力卻占勞動人口的10%以上,並設置對外農業服務局(FAS),透過向出口商提供資源和市場情報援助,幫助美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這些均有助於提高其農業附加價值。
當前農企業成功的秘訣在於「優質硬產品+高質軟服務」,例如拜耳、先正達、科迪華等跨國企業,均離不開對農業服務的重視,包括研發、行銷及相關金融、保險、資訊服務等,這些也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導及大力支持,而做強做優農業服務業將成為中國大陸「十五五」時期的重要農業命題。
台灣過去在農業服務方面係以公益性為主,服務的內容,品質和範疇均有待加強,未來推動農業服務貿易,應由單一環境朝向全產業發展,並以服務為牽引,把數位農業領域的技術積累轉化為市場優勢,全面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和農民收益,讓農業無懼於外國關稅威脅。
敬邀參加114年10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