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優勢成台灣AI增長新引擎
來源:工商時報
文/王蕊(牛津經濟研究院東北亞首席經濟學家)
台灣憑藉全球領先的先進製程晶片製造能力,正在成為全球AI大勢的主要受益者。儘管面臨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這一增長勢頭仍然展現出超預期的韌性與持續性。
今年前九個月,台灣電子產品出口大幅年增47.2%,占總出口的比重已超過七成,與傳統產業的低迷形成鮮明對比。雖然部分訂單存在「搶出口」效應,但支撐台灣出口韌性根本因素仍在於電子產業結構性優勢。
美國半導體關稅威脅是影響台灣AI產業前景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電子零組件與資通訊(ICT)產品占台灣對美出口的近七成,占總出口16%,這一雙重依賴構成台灣出口的脆弱性。但是,根據美國總統川普最新談話,企業正通過對美投資,有效對沖關稅風險,或將使得實際風險較預期更為可控。
台積電、鴻海、緯創等龍頭廠商均已在美國加速或擴大投資布局,同時亦與輝達結成重要合作夥伴,在美國共同建設價值數千億美元的AI基礎設施。這種逐步加深的產業合作將有助於在短期內降低半導體關稅對台灣的衝擊程度。
更多跡象顯示,AI正從短期熱點轉變為支撐全球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隨著商業應用的快速拓展及中美兩國政策的大力推動,AI產業料將迎來持續增長。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曾指出,AI將如同電力與互聯網一樣,成為下一代關鍵基礎設施。台灣不僅能夠直接受益於AI帶動的出口與投資增長,更可通過AI技術與本地經濟的深度融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緩解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勞動力短缺等結構性問題。
儘管AI浪潮首波紅利集中體現在台積電等晶片製造龍頭企業,但是台灣電子產業的競爭力並不限於晶圓代工。從AI設計、先進封裝測試及AI伺服器代工,眾多台灣電子企業均深度參與全球AI生態建設,並將共同受惠于AI應用從專業領域向廣泛商業場景的擴散。
近年來,地緣政治和政府政策引導,台灣製造業生產線從中國大陸回遷趨勢日益明顯。相較於2017年,電子零組件行業外銷訂單生產比重在2024年提升將近8個百分點至62%,ICT產品生產比重更提升13個百分點至19%,均高於整體出口訂單回流的平均速度,進一步提振本地投資與出口動能。
誠然,AI浪潮將助推台灣短期經濟成長,對沖美國關稅衝擊,也為長期轉型鋪平道路,但其增長潛力仍潛藏若干隱憂:
首要挑戰仍是美國關稅政策。儘管針對半導體關稅負擔有可能低於最初預期,但其不確定性構成的風險猶在。其具體影響將取決於美國如何執行這些措施,以及如何界定企業在美投資的承諾標準。
其次,部分電子製造業轉移美國的趨勢,暗藏投資分流風險。為迎合美國AI發展戰略,台灣領先企業加大在美高端製造與研發投入,或將導致島內投資規模被一定程度分流。同時,美國高昂運營成本與潛在勞動力供應限制,也可能壓縮企業利潤空間,最終影響整體投資效益。
當然,若AI技術延遲推廣,也有可能削弱這一整體趨勢帶給台灣的紅利,特別是考慮到技術人才短缺、應用成本高昂、AI與現有業務流程的融合難度大等因素。此外,能源供應與基礎設施不足、加之監管與治理框架尚不完善,這兩大因素共同構成了外部制約。
敬邀參加114年10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