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同質化下的隱憂:台灣壽險業的系統性風險挑戰
來源:工商時報網
文/林姿婷(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
台灣壽險業是本國金融體系的中流砥柱。截至2024年底,壽險業資產總額突破新台幣28兆元,占整體金融體系比重超過3成,對金融市場的穩定具有高度系統性重要性。然而,隨著2026年將全面導入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TW-ICS),壽險公司在資產配置上的結構性困境正逐漸浮現:當大多數公司都依賴相似的投資組合來追求收益時,系統性風險可能在不經意間積聚。
台灣壽險業的核心問題在於國內長天期固定收益商品不足,導致保險公司為了追求收益並管理資產負債存續期間的缺口,被迫大量投入海外資產。根據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統計,自2000年至今,壽險公司的海外投資比重已由不到5%飆升至逾65%。這些投資多集中於美元計價的債券、投資等級公司債,甚至部分高收益債。
換言之,雖然表面上各公司投資標的分散於不同國家與產業,但在風險屬性上卻高度同質。這種「同溫層效應」意味著,一旦全球市場出現利率急升、信用利差擴大或匯率大幅波動,台灣壽險業將同時面臨估值下跌與資本侵蝕的壓力。各家公司的資產報酬率與風險暴露日益同步,就個別保險公司而言,風險看似被良好地分散了。
然而,如果將整個保險業總體資產配置看作單一投資組合,仍可觀察到所投資資產高度同質化及集中化的現象。在個別公司層面,風險看似可控:只要資本水準充足,短期市值波動不至於立即引發違約或清算。然而,當多數公司同時暴露於相似風險,系統性隱憂就浮現了。
例如,若美國長期利率突然上升,壽險公司所持有的大量美元債券將面臨估值重挫。部分公司可能被迫出售資產以符合監理的資本要求。然而,由於其他壽險公司持有的資產性質相同,清算行為極可能同時發生,造成「聯合拋售」(joint liquidation)。這種現象會壓低市場價格,迫使更多公司在低價下出清資產,形成惡性循環。這不僅加深了各家公司本身的財務困境,也可能將壓力傳導至銀行、投信及其他金融機構,進一步擴散為整體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TW-ICS 制度的引入,本意是透過更符合經濟實質的資本要求,提升壽險業的風險敏感度與資本韌性。然而,新的制度設計也可能無意間加劇共同拋售的風險。當資產估值受市價波動影響而反映在資本比率上時,監理要求可能迫使公司迅速調整投資組合。若大多數公司持有類似資產,這些調整便極有可能是同步且方向一致的。
因此,制度設計上存在一種兩難:一方面,希望監理框架更貼近市場現實,以避免資本不足;另一方面,過度依賴市值計價與一致性規範,卻可能強化市場壓力傳導,讓原本分散的個別風險匯聚為系統性危機。
國際文獻早已指出,分散化雖能降低單一家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個別風險」,卻可能提高整體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原因在於分散化常導致投資組合的趨同,從而讓機構之間更容易受到共同衝擊。歐洲在實施 Solvency II 後,就曾面臨類似挑戰:保險公司同時大量持有歐洲主權債券,當歐債危機爆發時,資本侵蝕的壓力迅速在整個體系中擴散。台灣壽險業在資產配置上的集中度與相似性,正顯示出這種系統性風險的潛在路徑。一旦全球市場再次出現劇烈動盪,台灣壽險業恐將無可避免地同步受創。
若要避免系統性風險在壽險業中積聚,政策制定者與業界需共同努力:
1. 強化逆週期監理工具
金管會可考慮引入逆週期資本緩衝或動態準備機制,讓公司在景氣良好時累積資本,以便在市場下行時釋放壓力,減少同步拋售的誘因。
2. 鼓勵資產多元化真正落實
政策可引導壽險公司拓展更多與本國負債特性相符的長期投資管道,例如基礎建設、綠色能源或在地化債券市場的發展,減少對單一海外資產的依賴。
3. 強化跨機構風險監測
系統性風險往往透過資產市場的價格聯動擴散,監理機關應建立跨業監測機制,及早識別資產相似性帶來的共通暴露(common exposures)。
4. 審慎推動會計與資本規範
在市值計價與資本要求之間,應避免過度追求一致性,並考量彈性,以降低制度性放大市場波動的效果。
台灣壽險業的規模與重要性,使其穩定性關乎整個金融體系乃至實體經濟的健康。然而,當公司間資產結構日益相似,市場波動便可能透過共同資產迅速擴散,轉化為系統性風險。面對即將上路的 TW-ICS,監理當局與業界更須正視「集體脆弱性」的挑戰,並在資本韌性與市場穩定之間取得平衡。唯有如此,台灣壽險業才能在風險與收益的拉鋸中,守住金融體系的安全底線。
敬邀參加114年10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