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度設計到治理韌性:Second Sourcing戰略意涵
來源:工商時報
文/陳厚銘(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名譽教授、臺北商業大學全聯講座教授)
《從邊緣到核心:台灣半導體如何成為世界的心臟》作者台大教授陳添枝,日前在台大管理學院以「半導體與地緣政治」為題演講時指出:若台灣不想獨自承擔「美國製造」的責任,就必須讓Intel繼續生產。這項觀點揭示了「第二來源」(Second Sourcing)的核心精神:唯有多元供應與共享責任,才能在地緣政治的高壓下維持體系平衡。
回顧美日汽車之爭的歷史,真正的解方並非貿易報復,而是制度設計。Toyota在美國建立生產基地後,近半數汽車於當地製造,創造了就業與稅收,也化解了「反傾銷」壓力,轉而形成「共榮共生」的新秩序。這正是從對抗走向共榮的制度智慧。
這段經驗對當前的半導體產業具有深刻啟示。當全球供應鏈風險持續升高,「第二來源策略」早已超越採購層面的技術議題,成為企業韌性與產業安全的關鍵課題。從疫情引發的斷鏈危機,到晶片與關鍵零組件的出口管制,企業逐漸體認,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或生產基地,將使營運暴露於結構性風險之中。全球產業體系正從「效率導向」邁向「韌性治理」,這不僅是成本與產能的再配置,更是一場制度邏輯的轉型。
過去的供應鏈管理強調「成本最低化」與「規模經濟」,在穩定市場中以集中採購與長期契約追求效率。然而,在市場政治化與安全化的今日,這種體系反而放大了脆弱性。第二來源的價值,正在於為體系注入彈性,使企業能在不確定中保持穩定。它不只是風險備援,更是一種長期性的治理投資,透過制度設計將不確定性轉化為可控範圍,讓企業在衝擊中仍能維持運行。
這樣制度邏輯早在資訊產業就已出現。1980年代,IBM為降低對Intel的依賴,指定AMD為第二來源,確保微處理器穩定供應也促成AMD取得x86架構授權,改寫產業格局。這場制度創新開啟了企業間「競合共生」的新關係。
如今,面對美國「去風險化」政策與主要客戶對供應安全的要求,台積電赴亞利桑那設廠,不僅是產能擴張,更是制度信任與韌性的實踐。同時,Intel、三星等被納入高階晶片備援體系,顯示全球半導體產業正從「效率競逐」走向「競合協同」,以安全、信任與透明為基礎,重構產業秩序。
當市場機制無法應對系統性風險,制度便取代價格,成為新的資源配置力量。美國《晶片法案》、歐盟的「開放戰略自主」政策,以及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各項材料補助方案,皆象徵產業競爭進入制度主導的重塑階段。第二來源策略因此不僅是企業的風險管理工具,更升級為國家層級的供應鏈治理機制。
對台灣而言,這股制度轉向既是挑戰,也是契機。透過成為國際品牌的策略性夥伴,台灣可鞏固全球價值鏈核心地位,並以信任與協同強化談判籌碼與技術主導力;但若分散布局過度,也可能削弱研發整合與成本效率。政策必須在「技術主權」與「開放合作」之間取得平衡,打造兼顧安全與創新的制度韌性,使台灣在供應鏈重組中持續發揮穩定且不可取代的角色。
敬邀參加114年10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