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穩」或求「進」? 透視大陸經濟政策思維
來源:工商時報
文/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
雖然各界無不關注人事問題,但中共強調此次四中全會聚焦「十五五」。事實上,2023年底中共即啟動了「十五五」的研究,今年9月政治局會議已提出「十五五」規劃建議;此次的四中全會只是審議政治局會議的報告,「十五五」規劃建議定稿依慣例10月底才發布;更詳細的「十五五」規劃內容,則到明年3月才會公布。然而,分析既有資料,已可確知「十五五」時期大陸經濟政策思維,將緊扣「轉型重於增速、安全重於發展」兩大原則。
對中共來說,「十五五」是大陸實現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承先啟後的五年,雖然基本上延續「十四五」規劃,但將面臨更為複雜且艱難的內外挑戰:一是既有經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二是地緣政治風險愈來愈複雜且升高。
在經濟增長模式方面,關鍵是「如何轉型」。過去幾十年大陸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出口,然而以代工為主、位於全球產應鏈低端的經濟增長模式,雖然帶來了投資、讓大陸成為了世界工廠,但卻造成例如環境破壞、勞工剝削等後遺症。
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十五五」必將加快所謂新質生產力的培育,並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透過轉型促成經濟的平衡健康發展。重點包括:一、持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超前部署生成式人工智慧、人型機器人等九大未來產業;二、著力發展依託先進製造業的物流、金融、研發等十大生產性服務業,以促使提升產業鏈協同效率;三、透過科技賦能突破傳統服務業的時空限制,以個性化、場景化的供給創造新需求,以強化內需市場動能。
在地緣政治風險方面,關鍵則是「增強韌性」。隨著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加大對大陸的科技圍堵,大陸近年來產業鏈、供應鏈存在堵鏈、卡鏈甚至斷鏈的風險。「十四五」期間大陸即強調發展和安全要統籌並舉,因此加強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核心零組件的進口替代。然而,為了進一步確保主動權,「十五五」中共勢必以更宏觀的國家安全戰略,思考如何建構符合安全的產業、科技與貿易政策體系。
也就是說,中共並非只想推動狹隘的本土替代,恰恰相反地是:其認為大陸產業甚或科技的自主創新,必須建立在充分利用全球創新網路知識資源,以及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基礎上。簡言之,對中共來說,目標是營造「以陸為主」的新型態全球化合作關係;具體舉措則是一方面加強與歐洲、日本、韓國等先進國家的技術合作;一方面透過「中國加一」戰略,加速大陸企業出海赴一帶一路國家投資,在降低營運成本同時,規避關稅風險及提高供應鏈韌性。
總的來看,中共在「十五五」期間,面對既有經濟增長模式的困境,將強調結構轉型,一方面擺脫對房地產、傳統基建、高耗能產業的過度依賴;更重要的是通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讓「中國製造」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同時以「中國品牌」創造更高附加價值。至於因應地緣政治風險方面,則並非閉關鎖國故步自封,反而將透過更積極的開放,加強與例如全球南方等非美國家的合作,以新型全球化體系作為發展的安全保障。
可以預期,「十五五」將強調高品質而非高速度的發展、強調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而非生產要素成本;未來五年大陸會「求穩」或「求進」?答案已不言可喻。
敬邀參加114年10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