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與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布局
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
文/廖明輝(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全球政經格局變動之際,「稀土」從原本鮮為人知的資源,悄然登上科技競爭與地緣政治核心。中國從稀土掌控到「十五五規劃」對「新質生產力」戰略布局,正在改變世界工業秩序與產業分工,迫使西方國家重新審視自己的科技競爭力與經濟安全架構。
稀土雖非稀有,卻難提煉、污染重,為高科技應用很難替代的關鍵原料,被譽為「工業維生素」。電動車、風力發電、高性能AI伺服器甚至先進軍事裝備,全仰賴高性能永磁體,尤其是釹鐵硼(NdFeB)與釤鈷(SmCo)來驅動。中國歷經30年體制動員與技術突破,從礦產開採、分離加工到永磁體製造,建構出全球最具壟斷力與整合性價值鏈。
中國大陸擁有全球約7成稀土儲量,掌握9成以上加工與精煉能力,並控制94%永磁體產能。全面掌控「從礦到磁」的價值鏈,不僅強化中國對全球高科技供應鏈結構性優勢,也成為對抗美國的關鍵籌碼。今年10月9日,中國宣布擴大稀土出口限制,並祭出「原料溯源審查」政策,將含0.1%以上中國稀土產品納入管制。直指全球產業鏈罩門,引發川普強烈回應。儘管在10月底川習會達成稀土管制延緩1年協議,但改變不了雙方長期對峙態勢。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日前在人民日報署名發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從文章可觀察到中國所謂「新質生產力」,強調因地制宜、創新驅動與科技主導,本質並不在追求單一產業突破,而是透過全國性資源重組與政策引導,在戰略領域實現協同進擊。例如稀土產業,便不僅是礦業議題,更牽動電動車、風力發電、國防工業與AI基礎設施的全面布局。此一模式與西方習慣的「市場內生創新」邏輯截然不同。
歐美企業的生產力強調精實管理、流程優化與員工參與,主要源自日本的豐田生產方式(TPS);而中國發展生產力方式則明顯展現出制度主導特徵,以政策統籌與國家資本進場為核心,強調「集中力量辦大事」動員機制。在短期內,這種方式確實能夠在特定領域實現技術超車,如5G、高鐵、電池與風力發電機製造皆已領先全球。
這類由政策主導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模式,其競爭力並非僅來自於補貼或保護主義,而是透過提升科技創新與資源配置效率來大幅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而推動高品質的經濟發展。從「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二十年關鍵技術跟蹤器:長期研究投資回報」研究可知,在涵蓋國防、太空、能源、環境、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機器人、網路、計算、先進材料和關鍵量子技術領域的關鍵技術。中國在2019至2023年間,在64項關鍵技術中,有57項領先美國。在此一跨越式成長的背後,正是中國透過制度調控與技術路線綜合運作成果。
然而,高度集中的制度創新也並非毫無風險。當政策驅動過強,若無法形成市場化淘汰機制與創業生態,極易陷入形式主義與資源錯配陷阱。例如中國國務院提出「AI +倡議」,目標在兩年內將人工智慧深度融入經濟領域,包括製造業、醫療健康、交通、金融和能源。雖然聲勢浩大,卻可能在缺乏實質需求與應用場景時,耗費大量資源。
再者,稀土產業的環境代價極為可觀,每處理一噸稀土將產生兩千噸有毒廢棄物,對地方水源與土壤也構成嚴重威脅。未來能否發展出綠色提煉與循環技術,真正實踐習近平所擘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也將成為中國能否扭轉世界觀感並取得「永續主導權」的關鍵。
敬邀參加114年11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