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晶片產業鏈重構:中美博弈催生雙軌體系
來源:工商時報
文/王蕊(牛津經濟研究院東北亞首席經濟學家)
牛津經濟研究院獨家編製的亞洲晶片出口指數(Asia Chip Export Index)在最近三個月出現加速上揚。今年9月,該指數價值年增飆升28.7%,出口量年增長25.8%,除受節日訂單等週期性因素外,蘋果等新品發表也持續拉動晶片需求。同時全球人工智慧(AI)領域強勁需求更成為支撐亞洲晶片出口增長的長期關鍵動能。這一趨勢在台積電、SK海力士等行業領先企業的財報中亦得到印證:先進製程晶片營收占比持續攀升,反映出市場對高階AI晶片的旺盛需求。
亞洲電子產業格局中,中美兩國作為最重要的利益相關方,對AI領域的雄心深刻影響區域產業鏈走向。今年以來,中美兩國相繼推出國家級AI戰略,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美國加強本土AI基建與產業鏈控制,並意圖聯合傳統盟友構建技術壁壘;中國則推出「AI+」行動計畫,積極推動AI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同時持續宣導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合作。
而如此定調也讓「中國造、美國買」的傳統格局悄然生變。市場長期以來形成的認知是,中國大陸作為「世界工廠」,憑藉其區域生產網路中的深度整合,主要承擔供應鏈中的重要環節;而美國扮演著最終消費市場的主要角色,為亞洲各國製造的半導體及電子設備提供穩定需求。然而這一傳統模式正發生深刻變化。
基於亞洲開發銀行和經合組織的資料分析可見,在電子領域,中國對大多數亞洲經濟體而言,已展現出超越美國的重要性。在供應端,中國大陸持續作為亞洲最大的境外附加值貢獻者,具體而言,其對越南電子行業附加值的貢獻近25%,菲律賓15%,泰國近10%。
在需求端,值得關注的變化是,中國大陸最終需求對亞洲電子產業的拉動作用也已超越美國,成為區域增長的新引擎。其主要受益市場包括台灣、韓國、菲律賓和越南;相較之下,美國的最終需求僅在泰國、印度和印尼占有更高比重。這一趨勢表明,中國已不僅是亞洲電子製造體系的重要供給方,更在區域最終需求中扮演關鍵角色,其在亞洲產業鏈中的綜合影響力正持續上升。
全球AI競爭格局的演變,特別是中美兩國在技術路線與產業布局上的戰略博弈,將持續為亞洲電子產業格局帶來動態性變革。當前美國在資料中心等基礎設施領域仍保持優勢,有望提振亞洲晶片出口與資料中心設備製造(OEM)業務,同時也為亞洲先進晶片製造重鎮、以及電子設備生產國帶來積極經濟影響。
而中國則在人形機器人等新興賽道展現出獨特競爭力,中國以其雄厚的規模化製造能力與電動汽車產業形成的供應鏈協同效應,預計將強化東盟等新興經濟體的供應鏈地位。
然而,供應鏈分化以及中美戰略路徑分歧所帶來的風險也有可能推高成本、限制創新,並削弱跨區域協作能力;這與過去一體化的全球市場形成鮮明對比。這表示跨國企業將越來越需要分別針對兩大強國制定「雙軌戰略」。同時,美國推動電子製造業回流本土、中國加快推進科技自主創新,也為未來亞洲的貿易流動增添新的不確定性,影響或將在較長時期內逐步顯現。
敬邀參加114年11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