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56 期 (2002年12月份)

2001-2002年大陸總體外經貿形勢之剖析作者:黎堅

      自1970年末期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加強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貿合作,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大陸的對外經濟貿易可以說是締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快最好的發展時期。2002年以來,大陸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係持續發展。

      例如2002年1至10月,大陸進出口貿易總額5,002億6,000萬美元,增長19.7%,其中出口2,624億9,900萬美元,進口2,377億6,200萬美元,分別同比增長20.6%和18.7%;預期2002年外貿總值將突破6,000萬美元大關。近年來,境外投資者對大陸投資持續增加,2002年1至10月大陸實際吸收外資464億4,000萬美元,同比增長19.65%,合同吸收外資765億美元,增長34.87%。茲根據大陸外經貿部的資料,剖析大陸外經貿在改革開放以來迄今這段期間中發展的績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基本面:

一、對外經貿快速發展,逐步成?世界貿易大國之一。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統計,2001年大陸進出口總額達到5,098億美元,是1989年的4.6倍,是1997年的1.57倍,13年來年平均增長13.6%,遠高於同期世界貿易6.1%的增長水平,也超過同期國內生產毛額總值的9.3%的增速。大陸對外貿易總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由1989年的第15位、1997年的第10位,躍居2001年的第6位。

      在貿易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大陸的貿易結構持續改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機電產品連續8年成為大陸第一大類出口商品。2001年機電產品出口1,18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45%,比1989年和1997年分別增加了近30個百分點和12.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也成為重要的出口新增長點。2001年大陸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6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7.5%,比1991年提升了13.5個百分點。

      隨著大陸外貿體制與政策的改革和對外貿易量的持續擴大,愈來愈多的大陸本土企業獲得了外貿經營權,目前有外經貿經營權的各類內資企業,已從1989年的6,000多家增加到6萬家;已開業運營的外商投資企業,已從1萬多家增加到20餘萬家。

吸收外資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二、利用外資形成多元化開放格局。

      根據大陸外經貿部的統計顯示,在「引進來」戰略(資金與技術引進來)部署下,大陸近年來吸收外資的規模持續擴大,2001年實際吸收外資469億美元,比1989年增長了12.8倍,比1997年增長3.6%,13年來年均增速達24%;13年來大陸全境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過4,000億美元,占改革開放以來吸收外資總額的97%以上;大陸吸收外資已連續9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外商投資結構不斷改進,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大陸出口總額的比重,已由1989年的9.4%上升到2001年的50%;外商投資項目專案的平均規模,已由1989年的97萬美元、1997年的243萬美元提高到2001年的265萬美元;外商投資的重點,已從一般製造業發展到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產業;大陸開放服務貿易領域後,商業、外貿、電信、金融、保險等服務業已成?外商新一輪投資的熱點。大型跨國公司到大陸投資活躍,世界500強中已有400多家到大陸投資,跨國公司已在大陸設立各類研發中心近400家。

三、實施「走出去」戰略,有效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

      據有關統計,截至2002年6月底,大陸共設立境外企業6,758家,協定投資總額132億美元,中方投資額89億美元;對外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972億美元;2002年6月底在外勞務人員47萬5,000人,比1989年底增加43萬2,000人。「走出去」的領域已從貿易、航運和餐飲等,逐步拓展到生產加工、資源開發、工程承包、農業合作和研究開發等?多領域。

      對外投資方式由早期的建點開辦「窗口」,發展到投資開工廠帶動大陸製造設備材料出口、跨國購併、股權置換、境外上市、設立研發中心、創辦工業園區等多種形式。對外工程承包從初期的土建分包逐步向總承包、專案管理承包、「交鑰匙」工程、BOT等方式發展。外派勞務人員也從最初的普工、技工發展到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高科技與經營管理人員。

推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機會

四、外經貿已成為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外經貿迅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增長:大陸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總值的比重,已由1989年的11.8%和1997年的20.3%上升到2001年的2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個百分點。2001年外商投資企業工業增加值占大陸全境工業增加值的24.6%,實際使用外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1%。

(二)外經貿的迅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和調整提高經濟效益:大陸傳統的紡織、輕工、家電等行業,近年來通過合資合作與引進和消化國外技術,促使這些行業的生產水平、產品質量和產品檔次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其產能不僅滿足了大陸境內市場需求,而且還大量出口,在世界市場中攻城略地;機電產品特別是高新技術設備的進口,使大陸電子資訊技術等高新技術產品和重大裝備的設計製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相繼發展起來。大陸刻正致力於成為「世界工廠」的目標。

(三)外經貿迅速發展增加稅收和擴大就業機會:據大陸國家稅務總局統計,2001年大陸進出口稅收占全境稅收總額的16%,涉外企業稅收占大陸稅收收入的19%。目前,大陸從事各項外經貿業務並與此直接相關的從業職工有7,000多萬人,其中外商投資企業直接從業人員超過2,300萬,有效地緩解了大陸就業壓力問題。

(四)外經貿迅速發展改善大陸的國際收支狀況:從1990年開始,大陸基本上已扭轉了進出口長期處於貿易逆差的態勢。外匯儲備(外匯存底)從1989年底的55億美元、1997年1,398億9,000萬美元,增加到2002年9月底的2,586億美元,現僅次於日本位居世界第2位。

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

五、外經貿發展改善對促進兩岸「三通」有正面效果。

      由於外經貿迅速發展,實質上已為大陸現代化建設營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大陸與發達國家經貿合作持續加強,給雙方帶來了很大的實際經貿利益,促進了雙邊關係的穩定和發展;與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合作不斷擴大,對137個發展中國家提供經援,增進了雙方的傳統關係,促進了彼此共同發展;與台、港、澳的經貿交流持續加深,對港澳保持穩定,以及推動兩岸「三通」產生正面的影響。

六、加入世貿組織,對經濟發展顯現積極效應。

      經過長達15年艱難而曲折的歷程,大陸終於在2001年12月11日如願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加入世貿組織,是大陸面對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的國際形勢,從境內進一步「改革開放」和發展的需要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加入世貿組織,標誌著大陸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大陸已由有限範圍、領域、地域內的開放,轉變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由以試點為特徵的政策性開放,轉變?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開放;由單方面為主的自我開放市場,轉變為與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的雙向互動;由被動地接受國際經貿規則,轉變為主動參與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由只能依靠雙邊磋商機制協調經貿關係,轉變為可以多雙邊機制相互結合、相互促進。這些變化,對大陸的影響是全面的、深遠的,必將為大陸經濟發展開拓新的空間,?外經貿發展提供新的契機,為參與經濟全球化開闢新的途徑。

      根據觀察,加入世貿組織一周年來,大陸當局全面履行承諾。在貨物貿易領域,已大幅降低了進口關稅,取消了各種非關稅措施方面;在服務貿易領域,當局已根據承諾在一些重要的服務貿易部門頒布了新的審批外資進入的法規和條例,並在開放服務業市場方面也採取了大量的實際行動;在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領域,大陸的知識產權(智慧產權)保護立法方面原則上已符合世貿《貿易與相關投資措施協議》(TRIPS)的要求。在投資領域中,大陸完成了外商直接投資的基本法律及實施細則的修訂,並公布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

      為了履行承諾,大陸近年一共清理了與外經貿業務有關的法律法規約2,300種。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在加速進行行政審批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據瞭解,世貿組織目前正在日內瓦針對大陸進行貿易政策審議,大陸在履行承諾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獲得世貿組織成員的普遍肯定。

外經貿現存問題重重

七、大陸外經貿現階段存在的嚴重問題。

      近年來大陸外經貿發展快速,主要是外商投資所帶動,外資企業的進出口額幾占大陸外貿總額半壁江山,這當然是大陸實施「引進來」策略發展多元化「加工貿易」形式奏效,使得大陸產業結構也隨之迅速改變,內銷市場也成為內外資企業逐利的戰場。由此而導致的法律跟不上實際需要、仿冒問題、低價傾銷搶攻市場、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品質低劣問題以及實施反傾銷法案衍生與貿易夥伴產生磨擦問題…等等負面效應如影隨形而至,茲舉四例為證。

      (一)機電產品技術含量及出口比重偏低:依大陸現行《機電產品進口管理辦法》第3條,所稱機電產品,「是指機械設備、電氣設備、交通運輸工具、電子產品、電器產品和儀器儀表等及其零部件、元器件。」準此,機電產品涵蓋的產品項目非常廣泛、範疇也相當大;可以說凡以電能驅動的機具均可列入「機電產品」範疇內。機電產品是為任何一個國家工業的主力產品,其出口所占比重愈高顯示工業實力,也就是外貿競爭力愈高的因素之一。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統計,1995年大陸機電產品出口為438億6,000萬美元,占大陸出口比重29.5%;2000年機電產品出口總值已達826億200萬美元,占出口比重的33.15%;2001年機電產品出口值為1,188億美元,占外貿出口總值的45%;2002年1至6月機電產品出口680億7,000萬美元,增長24%,占大陸總體外貿出口的比重47.9%,持續成為大陸出口的第一類商品;大陸當局預期到2005年時,大陸機電產品出口總值將達到1,800億美元的目標。

      由上述統計可知,大陸機電產品出口比重仍然偏低,落後於韓國、墨西哥、新加坡、義大利和台灣。從機電產品口占整體外貿出口的比重看,發達國家均已達到60%左右或更高的比數。另一個嚴重問題是大陸機電產品質量不穩定,真正屬於高新技術產品占機電產品的份額偏低,尤其是擁有自有知識產權的機電產品為數寥寥無幾。

仿冒歪風損壞國家形象

      (二)實施反傾銷法案導致與貿易夥伴的貿易爭端:傾銷與反傾銷,似乎是貿易夥伴之間經常發生的貿易糾紛事件,如果處理不當,甚至有可能引發兩造之間的貿易戰,影響彼此的正常國交,直接間接也可能危及彼此進出口廠商的經濟權益,情況可大可小。

      大陸外經貿部於1997年3月25日起開始實施《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根據該條例,有關機關將針對外商以低於正常價格輸入大陸的貨物,可能造成大陸相關產業實質性損害的貨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更可以進一步採取反傾銷措施,其中包括徵收反傾銷稅及徵收保證金。

      大陸近年來不斷對其貿易夥伴的產品例如韓國的新聞紙、手機進行反傾銷調查;對日本的丙烯酸酯類產品立項進行反傾銷調查;對來自日、韓及美國進口不鏽鋼冷軋薄板實施反傾銷調查等,均導致與這些國家的反彈聲浪。

      (三)仿冒問題損壞國家形象和傷害外經貿利益:眾所周知,大陸內銷市場仿冒產品充斥,只要外商打出品牌知名度的產品,無一不被大陸本土企業仿冒,以假亂真的仿冒品不但侵害正常廠商的知識產權,違反世界貿易組織關於知識產權的協議原則,在商業自由競爭中帶來正常價格和經濟秩序的破壞力。儘管大陸當局近年來受到國際壓力施以鐵腕大力整頓市場,加強打擊仿冒造假行為,但不肖廠商由於利之所趨,違法者抓不勝抓,大陸仿冒歪風依然猖獗如故,這對大陸國家信譽和外經貿利益,造成難以估計的傷害。

      (四)低價輸出傾銷導致與其貿易夥伴的劇烈競爭:由於生產成本較低,大陸製造的消費性產品或勞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價格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同類產品比較,一般約低了10%至20%的幅度,這就造成大陸產品以低價大量傾銷搶占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歐美的成衣、運動鞋、玩具、自行車、體育用品及大量廉價家電產品等市場,幾乎已是大陸產品獨占的天下。據人民日報2002年11月5日報導,目前已有80項Made in China產品在全球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其中以機電產品及家電類產品出口量最高。大陸的低價出口行為,實質上對其貿易夥伴的外貿出口造成極大的殺傷力,導致彼此之間劇烈競爭甚至迫使對方同樣啟動反傾銷行動反制。

      總而言之,隨著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貿易量與日俱增,大陸總體經濟實力逐漸可與歐洲、美國分庭抗禮,已隱然成形三分天下的局勢。

(台商張老師黎堅為外貿協會專門委員)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