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83 期 (2023年3月份)

疫情三年後的改變與臺商未來經營策略作者:張明杰

    近年來,受貿易、科技戰及疫情與地緣政治影響,供應鏈安全躍為供應鏈管理思維新主流,以致大家都想擺脱對中國大陸製造依賴、加速將生產基地外移;惟經濟發展本就是一個動態演進過程,不會只往單一方向發展,除中國大陸經濟將隨疫情解封重回疫前常態增長水平外,中國大陸未來經濟發展亦將隨三年疫情所衍生的一些外在環境變化出現結構性改變。另即便近幾年來脫勾中國大陸經濟傳聞甚囂塵上,但中國大陸出口出超及吸引外資投資依然年年増長;且值注意的是,民營企業已漸取代外資成中國大陸出口企業主力,歐美品牌對陸企製造依賴亦有日漸增長之勢。且受美科技產品禁售政策影響,中國大陸科技創新之路滿是荊棘,但在某些新興產業領域確已換道超車成功,漸從中國製造朝中國產品與中國品牌方向轉型。

中國大陸經濟重回疫前常態增長水平

    繼國家衛健委對新冠病毒實施乙類乙管總體方案後,拚經濟一躍成為中國大陸各省市規劃2023經濟發展最熱門關鍵詞;已公布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各省份中,除海南最高9.5%外,逾6.5%者至少7省份,GDP總額排名前四的廣東、江蘇、山東及浙江等亦均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訂在5%左右,僅北京及天津兩市訂在較低水平的4.5%4%。此外,2023中國大陸經濟肯定中高速增長已成全球各主要研究機構共識,日前摩根士丹利將2023中國大陸GDP增速從此前預測的5%上調至5.4%,高盛則從去年11月預測時的4.5%上調至5.2%;繼中科院去年底樂觀預測今年中國大陸經濟增速將高達6.0%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31日發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時,亦將今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由原預測時的4.4%上調至5.2%

中國大陸出口出超及外資投資的質變與量變

    2018貿易戰開打五年來,中國大陸並未受美國主導脫勾中國大陸經濟論調影響,反迎來出口、出超及外資投資中國大陸金額持續增長的質變與量變。

(一)外資投資中國大陸不減反增

    2020年全球FDI外資投資中國大陸金額不僅未受疫情影響反逆勢增長4%、來到1630億美元,甚至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FDI投資國;2021年中國大陸實際使用FDI同比增長14.9%,去年即便有深圳及上海疫情衝擊,中國大陸實際使用外資以美元計仍持續同比增長8%;另值玩味的是,最先高喊脱勾中國大陸經濟的美國,去年上半年實際對中國大陸FDI投資增長竟高達26.1%

(二)外資對中國大陸投資由生產製造轉向內需與金融領域

    受中國大陸對外開放影響,全球尤其美系外資對中國大陸投資已由生產製造環節轉向與內需市場開放相關的金融及零售銷售服務領域;特斯拉著眼龐大內需市場需求在上海投資興建超級工廠,星巴克2025年中國大陸展店家數將高達9000家;而美系信評機構及美系投資銀行更早一步捷足先登,成為中國大陸首家外商獨資信用評級機構與外資全資期貨、證券及基金管理公司。

(三)中國大陸商品出口全球占比不降反升、出口出超金額迭創新高

    WTO統計顯示,中國大陸商品出口全球占比未受貿易戰影響,反自2015~2019近五年平均的13.1%跳升至2020年的14.7%2021年的15.1%;顯示,即便有美國友岸外包及近岸外包政策影響,但中國大陸仍然是全球最大且最重要生產基地。且繼2021年中國大陸以29.9%並創2011年以來最高岀口增速後,去年出口以人民幣計再增長10.5%;在此同時,中國大陸對外貿易順差亦從2018年的3518億美元跳升至去年的8776億美元、並創歷史新高。喊脫勾中國大陸經濟最大聲的美國,其近五年對中貿易逆差亦由2018年的3233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3574億美元及2022年前11月的3743億美元。

(四)貿易戰開打五年中國大陸出口結構逐漸轉型

    貿易戰開打五年來,不僅美國占中國大陸出口比重從2018年的19.2%下降到去年Q316.5%;外資企業出口占比亦從2017 年的44.16%下降至去年同期的31.7%。外資投資企業出口金額雖因貿易戰影響從2018年的1.036兆美元下跌至2019年的9661億及2020年的9323億美元;但中國大陸民營企業出口占比反從2017年的45.18%跳升至去年Q360.2%;且一帶一路、東南亞及歐盟國家已完全取代美國成近年中國大陸出口市場主力,以致中國大陸出口及出超金額能不受貿易戰影響年年增長。

歐美品牌降低對中國大陸地區生產依賴但卻提高對陸企依賴

    大家都想擺脫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的生產製造依賴,但卻不斷提高對陸企的供應鏈依賴;2020 Apple 200家手機零部件供應商,陸港企首次以51家超越臺灣的48家排名第一。中國大陸最大EMS廠立訊繼成為Air PodsiWatch最大代工廠後,再次打破臺企獨占優勢,擠下緯創及和碩與鴻海並肩成為Apple全產品線第二大組裝代工廠;在此同時,市場亦傳出,中國大陸面板巨頭京東方已擊敗南韓三星及LG Display拿下最大多數的iPhone 1515 plus面板訂單。

科技創新路荊棘但某些領域中國大陸已換道超車成功

    中國大陸科技發展因美國卡脖子困境變得愈來愈荊棘,但卻在新能源汽車及5G商用等新產業領域換道超車成功。2022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市場中國大陸不僅全球第一更且拿下全球逾半市占,寧德時代甚至連續5年穩居全球動力電池市場龍頭;去年,中國大陸新能源車市連續8年拿下全球銷量第一,連帶使得全年中國大陸汽車出口首次突破300萬輛、並創歷史新高,甚至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5G商用方面,中國大陸已累計開通5G基地台231.2萬座、並占全球總量六成;另隨5G基地台快速興建,中國大陸已累計完成5萬多個5G應用案例及高達5.61億的5G行動電話用戶數。

 

中國大陸開始從生產製造環節朝價值鏈微笑曲線兩端發展

    生產環境改變,先進企業會自己掌握價值鏈微笑曲線兩端附加價值最高的研發、品牌及行銷與市場環節,然後將低附加價值的生產製造環節轉移到更具人口紅利優勢的新興國家與地區;近年來脫勾中國大陸經濟傳聞甚囂塵上,但中國大陸已從生產製造環節朝微笑曲線兩端附加價值最高的品牌及市場環節方向發展,甚至顛覆市場對它世界工廠刻板印象,在諸多品項及新興市場領域趕超歐美日韓。2022全球科技品牌價值100強榜單,中國大陸僅次於美國有26個品牌上榜,品牌價值占比20.63%;除我們所熟知的華為在5G基站穩居全球第一外,個人電腦聯想領先美國的HPDELL拿下全球第一;海爾、格力及美的等則為中國大陸拿下全球洗衣機、電冰箱及冷凍空調前三大品牌寳座。無可諱言的,陸企確實很難在歐美市場與歐美品牌競爭,但中國大陸手機及新能源汽車品牌已能在印度、東南亞及非洲等新興市場拿下近半甚至逾半市佔。

臺商刻正面臨轉移或𨍭型的兩難抉擇

    面對全球供應鏈的解構與重組以及紅色供應鏈在資通訊產品及手機等存量市場上的步步進逼,加上,陸企在5GAI、物聯網及新能源汽車等增量市場上的換道超車;臺灣企業宜靜心思量,要不選擇繼續唯代工優勢是賴,依託供應鏈平行思維陸續將生產基地移出中國大陸;如此一來,除得在中國大陸、印度及東南亞等地廣建生產基地外,亦必需作好投資風險及生產成本控管。要不加大及加快產業升級腳步,朝5G及新能源汽車等方向發展,分享即將迎來的新興產業蓬勃與即將崛起的中國大陸世界市場紅利。

(本文作者張明杰現為富拉凱投資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