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观平: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

2024-04-24 06: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这既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履行国际责任的重要表现,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秩序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与区域内国家相互开放、互惠共赢的重要方式,也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意义重大。

  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一体化大市场的形成,为各地方、产业和企业拓展国际经贸合作新空间,提升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加快形成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优势;有利于推动我国实现更全面、更深入的对外开放,助力我国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与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接轨;有利于全方位提升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分工的能力,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协调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为营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贸秩序创造条件。

  从当前的国际经贸形势看,国际社会也期望且需要中国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世贸组织改革举步维艰,经济全球化遭遇重重挑战,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对于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事关国际社会信心,也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和复苏前景。

  我国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发出支持自由贸易和维护多边主义的强烈信号,将有力提振国际社会对于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同时,将推动相关经济体大幅削减经贸合作限制,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强化成员间生产分工合作,拉动区域内市场扩容升级,激发成员国各领域增长潜力。比如,RCEP生效实施2年多来,为参与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为世界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贡献了新力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2年至2028年,RCEP区域的经济总量增长额将达到13.3万亿美元,比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增量总和高17%。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我国积极落实已生效自贸协定,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正不断取得新成果。

  随着我国持续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开放力度将越来越大,开放水平将越来越高,高质量发展将积蓄更多新动能,为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提供更大发展动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金观平: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

2024年04月24日 06: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金观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这既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履行国际责任的重要表现,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秩序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与区域内国家相互开放、互惠共赢的重要方式,也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意义重大。

  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一体化大市场的形成,为各地方、产业和企业拓展国际经贸合作新空间,提升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加快形成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优势;有利于推动我国实现更全面、更深入的对外开放,助力我国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与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接轨;有利于全方位提升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分工的能力,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协调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为营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贸秩序创造条件。

  从当前的国际经贸形势看,国际社会也期望且需要中国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世贸组织改革举步维艰,经济全球化遭遇重重挑战,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对于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事关国际社会信心,也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和复苏前景。

  我国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发出支持自由贸易和维护多边主义的强烈信号,将有力提振国际社会对于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同时,将推动相关经济体大幅削减经贸合作限制,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强化成员间生产分工合作,拉动区域内市场扩容升级,激发成员国各领域增长潜力。比如,RCEP生效实施2年多来,为参与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为世界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贡献了新力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2年至2028年,RCEP区域的经济总量增长额将达到13.3万亿美元,比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增量总和高17%。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我国积极落实已生效自贸协定,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正不断取得新成果。

  随着我国持续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开放力度将越来越大,开放水平将越来越高,高质量发展将积蓄更多新动能,为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提供更大发展动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责任编辑:冯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