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最新数据显示,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M1增速在上月同比下降1.4%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滑,引发市场关注。
货币有不同层次的统计。目前,我国货币分为流通中货币(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三个层次,M0即流动性最高的“现金”;M1是M0加上流动性稍弱一点的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流动性更弱一些的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等。作为衡量社会预期、观察货币“活化”程度的指标之一,M1增速走势成因复杂,且与当前经济活动态势有所背离。对此,一些前沿研究认为,M1增速或存在被低估的情况,现行统计口径或无法全面反映当期经济活动。
当前M1增速放缓受多种因素扰动,需从更广口径来看待M1性质的市场流动资金状况。我国M1现行统计口径仅包括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实际上,随着电子支付快速发展,个人活期存款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同时许多货币基金和理财产品也都可以随时申赎,这些资金特征类似于计入M1的企业活期存款,可以随时、直接转变为购买力而基本不受限制。相比之下,部分海外主要经济体如美国和日本,M1统计中都包含个人活期存款,美国还包括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s)等。一些市场机构认为,若将此类资金纳入统计口径,我国M1增速在0.6%至1.1%之间,并没有像当前公布的数据那么低。
近期M1增速下降明显与规范“手工补息”和存款分流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一方面,在监管部门打击资金空转、叫停“手工补息”背景下,部分不规范的企业活期存款在同步减少,进而影响M1增速。今年前5个月,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减少4万亿元左右,定期存款则增加了1.5万亿元左右。另一方面,随着财富管理方式多元化,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理财产品对存款的替代属性增强。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收益率优势明显,相应的理财产品也受到投资者青睐。据万得信息统计,截至5月末,债券型基金资产规模超过9.5万亿元,同比增加约1.8万亿元。可见,在部分企业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的同时,也在向理财市场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