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關稅、匯率夾殺出口業⋯台灣製造要怎麼賺錢?資深投行家:這些地方是機會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時代,台灣企業除了原有的製造業優勢之外,也應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東南亞與非洲因為人口眾多,消費潛力巨大,或許是台灣企業可積極布局的機會點。
最近川普掀起供應鏈大戰,這對製造商而言是個大考驗,因為不知道未來要將生產基地設在哪裡。
台灣大部分企業擅長賺製造的錢,把全球視為工廠,但常忽略一件事:市場本身也有賺錢的好機會。
三十多年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中國深圳設立製造基地,奠定今日的製造優勢。但隨著供應鏈移轉,鴻海正面臨第二次出走挑戰,未來可能將蘋果手機供應鏈移往印度,AI伺服器則轉向美國德州。
有些台商則選擇不同的路:直接深耕中國市場,像康師傅賣泡麵、統一賣飲料、旺旺賣點心,這些企業不靠製造,而是靠「市場」成為當地領導品牌。
也有一些台商品牌曾在中國消費市場風光一時,如85度C、八方雲集、呷哺呷哺等,如今有些退出,有些則被中國本土競爭者超越。
對比台灣,日本與韓國企業早已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以印度為例,當地汽車市占率第一是日本鈴木,達41%,第二名是韓國現代,還在當地分拆上市。
台灣企業若想賺全球市場財,東南亞應是積極布局的機會點。東協國家有超過6.5億人口,消費潛力巨大,且文化與生活習慣與華人接近,是很自然的下一步。
不過,到這些國家也不能照搬台灣模式。以越南為例,越南年輕人口眾多,母嬰與幼兒市場成長迅速,像高品質幼兒教育等產業正當其時,可類比40年前的台灣。
此外,非洲也是潛在機會區。有14.6億人口的非洲,正被視為下一個成長市場。中國手機品牌傳音就是例子,它只在非洲賣低價高品質手機,打敗美、日、韓品牌。
很多人因川普關稅政策選擇前進美國,但也得看清市場本質。美國如今已不是高端市場,像電動車因政府不重視綠能,商機有限;手機市場若非中國品牌被擋,蘋果也不一定穩坐第一。
相反的,美國人透過Shein、Temu等平台瘋搶的是「便宜中國貨」,一旦中國廠商不再出口,美國市場恐出現日用品斷貨的情況。
台灣企業不能只靠製造生存,全球市場財也有機會。唯有更早、更深的走出去,台灣企業才會有更長遠的未來!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大中華地區金融界最負盛名的投資銀行家,投資銀行界的領軍者 ,具有超過30年投資銀行和創投經驗,曾主辦多件港股、紅籌股、H股、B股、台資企業股票上市、私募股權融資、企業兼併收購項目;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中國大陸併購公會理事,2008年度榮獲中國大陸併購公會"最佳併購交易獎",2010年度再獲台灣證交所最佳證券承銷商(海外組)。美國史丹福(Stanford)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現職:藍濤亞洲總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新北市-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共同發起人/蔚藍華騰智慧顧問公司董事長/智門SmartGate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