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美國對我半導體的壓力與雙贏之道
來源:工商時報網
文/林建甫(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暨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半導體產業現在是各國兵家必爭之地。美國政府當時會推動《晶片與科學法案》就已經顯示美國政界對半導體供應鏈過度集中於台灣的擔憂。美國總統川普近來多次點名台灣,指責台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並強調如果半導體生產不回流美國,將對台灣施加更大的貿易壓力。
川普挑明的說,如果晶片不回到美國生產,「美國不會很開心」。與此同時,白宮也正在尋求重新談判「晶片與科學法」,且暗示延後部分即將發放的半導體補助撥款。川普並抨擊拜登施行的晶片法案補貼台灣及外國半導體廠商來美國的做法。川普說:「這些公司需要的是能夠在美國生產的『誘因』,他們的誘因就是不想被課徵高額的關稅或稅金。」準此,台積電未來將面臨更多美國的威脅,而且不再有利誘。
台積電現在真的是台灣的護國神山。而台積電之所以成為全球的領導者,並非僅僅因為代工的策略,而是長年累積的技術領先、供應鏈管理以及極高的生產良率。
近期美國要求台積電出手協助英特爾傳聞甚囂塵上,各種台積電與英特爾合作、合資消息沸沸揚揚。以下為分析台灣政府應給台積電的指導原則,以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局。
首先,救英特爾(含技術入股英特爾)或與英特爾共組合資公司,這個是最下策。因為英特爾過去雖然擁有強大的設計與製造能力,但近年來在製程技術上已被台積電與三星超越。而且英特爾與台積電各自有不同的文化,雙方結合要磨合,要達到有效率的生產,曠日彌久。而且台積電的技術可能就此流失,這對台灣是最不利的。
其次,對台灣的最佳策略反而是就讓台積電被課稅。這樣最先進的製程跟封裝技術都能留在台灣。目前市場上尚無可完全替代的競爭產品,因此即使美國提高關稅,台積電可以提高代工價格,最終仍將由美國企業與消費者承擔成本。這最公平,也突顯川普高關稅的荒謬言論。
然而,台灣不能忽視美國推動半導體回流的戰略意圖。況且台積電的股東外資已經占到72%,董事會的結構,美國控制大半,這讓台積電很難不考慮在美國擴大生產的選項。
因此對台灣而言,中策就是可以擴大到美國生產,但要說服美方,要創造公司最大利潤、要為股東創造財富,絕對需要台廠的效率與台積電獨特的文化,藉此能將先進技術留在台灣。這也才符合我們官方的台灣半導體海外投資的N-1管制原則。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立的晶圓廠未來可以進一步擴大產能,甚至可能成立獨立的美國子公司「美積電」(TSMC Arizona)方便分開管理。此外,台積電也可以透過技術授權方式,將 FinFET(鰭式場效電晶體)之前的3奈米技術移轉至美國,而更先進的 Nanosheet(奈米片電晶體架構)2奈米製程仍然保留在台灣,確保本土技術領先的優勢不被削弱。
面對這場半導體競爭,台美應尋求最佳的合作方案,盡量追求雙贏而非不管對方死活。美國若強行要求台積電將先進製程完全轉移至美國,不僅可能削弱台灣的技術優勢,也會造成供應鏈效率下降,影響全球半導體市場的穩定。對台灣而言,則應該注重研發,追求更多創新,保持技術優勢與靈活應變能力,確保自身在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地位不被取代。
敬邀參加114年2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