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東亞市場整合對我經濟衝擊
來源:工商時報網
美國總總統川普以追求「美國利益優先」為理念,逕自對全球各國祭出的關稅大棒,除了威脅國際貿易體系運作之外,也波及了全球經濟成長。面對動盪不安環境,促進許多國家在「排除美國」影響,遵循「自由貿易」軸線運作下,尋求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議或參與「多邊」區域經濟組織,以降低美國加徵關稅之衝擊。
其中,長期與美國維持友善的歐盟國家開始選擇經濟獨立自主,尋求更均衡的對外貿易政策,先後與南美「南方共同市場」及東協國家進行自由貿易協議的談判之外,值得重視的是,在美國對外構築貿易壁壘高牆下,中國大陸利用地緣關係重塑東亞市場。誠如經濟學人指出:「送給中國一份大禮」,使得東亞經濟在中國大陸積極斡旋下正在加速整合。
先從東北亞市場整合來說,今年3月30日中日韓三國舉行第13輪經貿部長會議,此為2017年4月13日第12輪會議之後因新冠疫情而中斷迄今。中日韓三國針對加強產業、能源貿易合作,以及區域與多邊合作等議題交換意見,會後在聯合聲明中達成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等架構上,深化數位及綠色經濟交流,促進產業供應鏈及泛黃海經濟技術合作等共識,創造企業良好營運環境。
再就東南亞市場整合而言,2010年1月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正式生效之後,隨著東協各國經濟不斷成長,歷經多輪諮商之後,2022年11月再度啟動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3.0談判,包括標準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程序、中小微型企業與經濟技術合作、海關程序及貿易便捷化、競爭及消費者保護等領域。依據資料統計顯示,東協持續穩居中國大陸最大貿易夥伴地位,其中製造產品占雙邊貿易的比重高達九成。此外,中國大陸透過單邊政策,擴大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範圍,提高人民幣在區域貿易中地位。
無庸置疑,中日韓及東協皆對美國存在高額貿易順差,面對關稅大棒,讓經濟關係緊密的東亞各國認為必須未雨綢繆加強合作,共同因應美國關稅衝擊。其實,早從川普勝選之前2024年10月於東協—中日韓(10+3)領袖峰會聯合聲明中指出,實質談判結束待完成相關法律審核、國內程序工作後,於2025年內簽署升級協議文書。也就是說,近年隨著美國保護貿易主義復燃,在可能動搖與東亞各國的盟友關係之同時,中國評估此時是整合東亞市場,共同維護自由貿易體系、加強投資合作及鞏固產業供應韌性的最佳機會。
依據2023年國際貨幣基金資料統計顯示,中日韓三國人口15.9億人、國內生產總值全球占比22.7%,如果加上東協十國人口6.7億人、GDP全球占比3.5%,區域內部具有製造及生產活動及儲存原料、礦物,堪稱為全球重要的市場,控制許多製造業關鍵供應鏈。由於地理位置相鄰,配合產業結構呈現頗關聯的互補,在無形中逐漸形塑台灣與東亞市場建立極為密切之貿易關係。若從2024年資料統計加以觀察,中日韓三國占台灣出口貿易比重42.4%、東協十國占18.5%,共計超過六成可以發現其端倪。
在美國關稅威脅下,一旦「東協—中日韓」兩個區域貿易達成零關稅或低關稅共識,無疑將會讓台灣淪為東亞市場整合的「孤兒」,此一情勢對以出口導向促進經濟成長的台灣之衝擊,不容小覷。與此同時,台灣受到國際政治現實限制,在短期內不易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議或參與多邊區域經濟組織之下,不如換個角度採取更彈性、務實的思維,積極爭取與友好國家建立各種名義、不同層次的經貿合作機制,藉此拓展市場,找出突破困境之路。
敬邀參加114年5月份台商張老師「中、南部」現場預約駐診諮詢服務,
敬請事先報名才能保留座位,歡迎踴躍參加
*台商張老師季刊自103年起轉為「月刊」發行囉!有需要的朋友可填寫索閱登記表喔!
詳情請至以下網址:https://www.chinabiz.org.tw/Ads/ShowC?id=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