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31 期 (2018年11月份)

「國進民退」大潮下臺商的因應之道作者:洪清波

最近這一年多,中國大陸「國進民退」的傳說甚囂塵上,造成一些民營企業的恐慌。「國進民退」的意思是說,國營企業將入場替代民營企業的角色,民營企業逐步被趕出市場,或被逼出市場。儘管有關部門一再澄清沒有這回事,甚至連習近平都親自站上火線,表示「我們毫不動搖地發展公有制經濟,也毫不動搖地支持、保護、扶持民營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但仍不能化解民營企業的疑慮。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對市場競爭環境、對臺商在中國大陸經營事業是否造成影響?本文將深入分析。

「國進民退」的市場現象

今年以來,中國大陸A股市場頻現擬轉讓股權的上市公司;尤為引人關注的是,有24家民營上市公司先後被國有資本接盤。這24家民營企業,包括主要經營業務為能源工程服務、高端裝備製造和軍民融合三大板塊的「天沃科技」,由上海市政府旗下的上海電氣入主;主要經營業務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汽車精密結構件如車門內框)、手機金屬邊框等的「宜安科技」,由來自湖南省株洲市的株洲國投接盤主要經營業務為金銀製品、珠寶首飾的「金一文化」,由來自北京市政府旗下的海科金集團控股等。24家民營企業主營業務,從生物科技,到餐飲,到機械等等,產業跨度相當廣。

20161011日,習近平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強調:國有企業黨的建設要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加強和完善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據此,中共的黨組織不但要進入國營企業的決策層,也趁勢進入民營企業及中外合資企業的決策層。中共的黨組織進入企業的決策層,可看成是「國進民退」的變形。

中國大陸央行宣佈從1015日起,再次實施較大範圍的「定向」降准100個基點。這個措施被業界認為是「變相給民企加息,給國企降息」,是一種「國進民退」的操作。民營企業融資難,利息高,這些不利企業經營的困境也反應在上述民營企業被國營企業接盤的客觀事實上。

根據中國大陸《網易財經》85日,一篇題為:「要改變的不是去槓桿而是“國進民退”!」的報導,中國大陸央行公佈截止2016年的信貸投向結構資料,包括國企、私企、集體企業、港澳臺和外資企業。從存量信貸占比來看,2016年國有企業佔據54%的企業貸款份額、民企占比為34%,表面上看來差距並不懸殊。

但是如果觀察增量信貸,2016年國有企業新增貸款6.9萬億人民幣、佔據78%的新增企業貸款,而民企新增貸款僅為1.5萬億人民幣,只占新增貸款的17%。相較於2013年以前,民企占增量信貸的比重接近60%,國企的占比只有34%。這一逆轉發生在2014年,從那一年開始,國企信貸開始了狂飆猛進,而民企信貸卻相對萎縮。

「國進民退」的歷史經驗

1014日,「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在其《蘋果日報》的專欄,一篇題為:「中國進入寒冬的臨界點」的評論文章指出,中國大陸現在實際上已推行「國進民退」的改革,習近平的說法是在緩衝民情,欺騙手法與毛澤東同出一轍。黎智英引述中共建政前毛澤東的說法,「在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國家,要保護和發展資本主義;不沒收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並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但在建立政權4年後,就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把過去在經濟上的承諾完全推翻了,並展開了鬥爭地主、清算資本家的「三反五反」運動,把二千萬人打成「地富反壞」份子,和造成100多萬人異常死亡。

1950年代這鬼哭神號的災難,習近平現在正推行的「國進民退」,是否會帶領著中國大陸人民走回老路?是否會重蹈覆轍?備受矚目。

黎智英的觀點,與近年來幾位中國大陸著名企業家或離奇自殺,或「因案」獲罪,或異常提前退休,這之間是否有關聯?到底是巧合,還是「國進民退」思維的必然,眾說紛紜,但商仍需花點時間加以關注。

201755日,中國大陸《搜狐網》一篇題為:「新一輪『國進民退』大潮,民營建築企業到底該何去何從」的文章,討論的雖然是針對建築業,但仍值得參考。文章指出,新一輪建築企業「國進民退」大潮湧來,而且在民間投資遠低於社會投資的情況下,民營資本被國有資本擠出市場已成定局,在這個情況下,民企看不到未來也沒有辦法生存,民企倒閉,受雇人員失業,滿城風雨。

民營企業到底該如何改變才能繼續存活在這個市場中?文章指出的解決方法如下:

首先是聚焦價值鏈高端,延伸產業鏈:採取向產業鏈兩端延伸進行產業鏈一體化應對競爭,比如做房地產行業,可以向建設智慧城市方向靠攏,通過延伸產業鏈,打造高端服務產業,讓企業能從純建企業跳出來,把產業鏈做的
更大。

其次是塑造專業能力,試水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簡稱PPP)項目,又稱PPP模式,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專案運作模式。在該模式下,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

一、開展跨界轉型,重煥企業活力: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將企業轉型到其他領域,比如教育、文化旅遊、生態環保、大健康、新能源、3D列印等新興產業

二、擁抱互聯網+,擴展業務空間:因為傳統的建築模式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行業了,應當開啟互聯網+新徵程,其實不光民企,國企也在努力擁抱互聯網+
民企可以運用互聯網思維打造新型市場平臺,宣傳自身實力,擴展更多業務。

臺商的因應之道

2002年,時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的思想。其意思就是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時間,「三個代表」鼓勵資本家入黨蔚為政治潮流,眾多民營企業家進入各級人大政協儼然進入了「精英共和」的初級階段。

然而,隨著習近平完全掌控黨政軍大權,及江澤民的影響力逐漸式微,中國共產黨的勢力逐漸滲透進入國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及民營企業,這種勢頭合理化了國進民退的推測。再加上中美貿易戰的波譎雲詭,加大了民營企業經營的困難程度,也為完全代表國家利益的國營企業創造了機會。

前引《搜狐網》及《網易財經》的文章毫不避諱地討論國進民退的相關問題,足見國進民退已是大概率事件,民營企業或許不會完全滅絕,但規模及行業可能受到較多的限制。

綜上所述,民營企業在中國大陸面臨的經商環境似已在發生質變,本質為民營企業、且為外資企業的臺商應斟酌自己的內外部資源,及抗風險能力,未雨綢繆及早預作因應,或轉出中國大陸,或參酌《搜狐網》文章所提的意見量力而為,以減少可預測或不可預測的損失。

(本文作者洪清波現為橋投資服務公司執行董事、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