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57 期 (2011年11月份)

台商如何掌握大陸海關改革動向及查稅、通關政策作者:袁明仁

  2009年在大陸從事加工貿易企業的數量達12.6萬家,其中有3,000多家聯網監管企業。海關監管加工貿易企業由2005年的9.1萬家成長至2010年的11萬家。

  為了管理及監控眾多的加工貿易企業,大陸海關推動了三波改革。第一波進行通關作業改革,自1998年至2002年,第一步海關改革的主要目標基本實現;第二波以建立風險管理機制為中心,自2003年至2009年;第三波海關改革是推動海關大監管體系建設,此項工作將於2010年至2011年兩年內完成。2011年是海關大監管體系建設的攻堅之年,《海關大監管體系建設方案(試行)》明確了29項任務。

  此外,愈來愈多的台商將加工貿易貨物轉內銷,涉及歸類、審價及徵稅問題。進出口商品歸類是對進出口貨物進行徵稅、監管和統計的最重要的法律依據,正確的商品歸類是確定商品適用稅率和確定進出口監管條件的前提。而《協調制度》是目前國際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目錄。為適應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海關組織(WCO)每4至6年對《協調制度》轉換和稅則目錄調整修改。2012年世界海關組織將實施新的《協調制度》。台商企業有必要學習和瞭解2012年協調制度及新版稅則目錄調整的基本情況,使企業的通關業務順利進行。

  以下將分別介紹大陸海關改革、2011年海關在加工貿易、減免稅、企業分類通關、海關企業稽查等環節的最新政策,以幫助台商企業及時瞭解及掌握因應。

一、大陸海關最新改革動向

  大陸海關多年的改革出現「四個轉變」趨勢,即:管理理念從「海關行政主導」向「企業需求導向」轉變;管理對象從「單一的物或人」向「系統、流程、價值鏈」轉變;管理方法從「控制稽查」向「分類管理」轉變;管理方式從「人工及被動」向「信息及主動」轉變。

  大陸建立現代海關制度的第一步改革發展戰略是以通關作業改革作為突破口,充分發揮資訊技術的優勢,對通關模式、作業流程等進行了全面改革,基本實現了大陸海關通關管理的協調發展。1998年至2002年,大陸第一步海關改革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基本實現。

  在初步實現現代海關制度第一步改革發展戰略目標的基礎上,大陸現代海關制度的第二步發展戰略是以建立風險管理機制為中心。全面、協調地推動海關各項業務改革和綜合改革。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嚴密監管與高效運作相結合的現代海關制度。

  第二步改革發展戰略的目標是以整合各項改革,創新管理制度、方法和手段,實現海關進出境監督管理的「耳聰目明」,使大陸海關真正成為智慧型海關,實現海關現代化質的飛躍。建立以風險管理機制為中心。

  第三步改革發展戰略是,大陸海關總署於2010年推動海關大監管體系建設。其中「三查合一」機構改革是海關大監管體系的重要環節。此項工作將於2010年至2011年兩年內完成。

二、大陸海關查稅政策

  大陸海關稅收連年大幅成長,由「十五」期間的1.88萬億元人民幣成長至「十一五」期間的4.46萬億元人民幣,是「十五」時期的2.37倍。打擊走私成效顯著,5年共偵破走私違法犯罪案件6,239起,案值727.8億元人民幣,涉嫌偷逃稅款121.2億元人民幣,案值、涉嫌偷逃稅款分別比「十五」時期成長94.2%和36.5%。5年監管進出境旅客行李物品、貨物、進出口總值同比分別成長39.9%、54.5%和156.3%。

  2009年大陸外貿進出口總值22,072.7億美元,大幅下降13.9%,而海關稅收淨入庫9,213.6億元人民幣,比2008年多收52.5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海關稅收連續20年創新高。

  2010年大陸海關稅收淨入庫12,518.31億元人民幣,同比成長35.9%。其中,通過海關歸類、審價、稽查補稅140.63億元人民幣;通過加工貿易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及保稅監管場所內銷徵稅1,611.07億元人民幣。大陸全國海關有5萬海關人員,平均每人的稅收貢獻高達1,843萬人民幣。

  為何大陸海關年年稅收都大幅成長呢?台商有必要瞭解及掌握大陸海關查稅及監管政策。

1.保稅部門查稅重點

  大陸保稅部門重點抓3,000多家聯網企業的核查核銷,2010年從事加工貿易企業數量11萬家。大陸海關建立以納稅大戶為單元的屬地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徵管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完善審價制度、加強反價格瞞騙的能力、強化原產地規則管理、保證優惠原產地規則有效實施、加強歸類基礎工作、提高歸類準確率、提升執行減免稅政策的水平、建立減免稅項目的後續監控和績效評估制度。

2.加強內銷審價徵稅

  為幫助企業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幫助加工貿易企業渡難關,海關牽頭提出了鼓勵加工貿易內銷的政策,積極推動加工貿易內銷便利化。2009年全年海關審價、歸類、稽查補稅分別達到105.2億元、14.3億元、47.3億元,分別成長44.8%、109.9%、163.5%。2009年加工貿易內銷徵稅302.3億元人民幣,成長12.6%。海關主要稅源是一般貿易進口。2009年一般貿易進口5,339.4億美元。

3.全面開展專項稽查

  稽查部門轉變稽查方式,全面開展專項稽查。對行業性、政策性風險集中的行業和企業,組織開展「自查自糾、主動補稅」聯合專項行動,推動企業主動補稅。緝私部門以打促稅,實施稅收保全。

  2010年大陸海關查獲的走私案件案值呈現較大幅度成長,共立案偵辦涉稅走私犯罪案件833起,案值237.3億元,涉嫌偷逃稅款33.3億元,同比分別成長10.3%、61.1%和51.6%,其中偷逃稅款千萬元以上大要案45起。

4.加強對進出口貨物的實際監管及稅收監控

  大陸監管部門加強對運輸工具、艙單、監管場所三位一體的監控模式,大力加強各類進出口貨物的實際監管。關稅部門從開展抽樣考核、規範申報入手,完善全國海關稅收監控體系,全面強化徵管基礎、提高徵管能力、加強稅收實際徵管。

三、大陸海關最新通關政策

1.分類通關政策

  「分類通關」就是按照風險高低對進出口貨物實施分類,在通關過程中採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實施差別化作業的通關管理模式。其中,企業資信等級是分類通關報關單風險分析的重要參數。簡單來說,就是信譽登記越高的企業,進出口貨物的通關時間就越短。

  自2009年分類通關改革試點以來,出口貨物分類通關改革試點工作已推廣至全國海關。進口貨物分類通關改革試點方面,上海、黃埔海關已全關區開展分類通關改革。北京、天津等13個海關在本關區各選擇一個業務現場開展試點。除上述海關外的其餘26個海關將選擇1個業務現場開展試點;2011年分類通關改革試點工作將全面完成,2012年將在全國海關全面推動分類通關。

  分類通關以風險管理和企業守法管理為基礎,通關過程按風險高低分別實施。進出口貨物被分為「低風險快速放行」、「低風險單證審核」和「高風險重點審核」三大類。海關將根據企業年限、有無走私違規、欠稅、海關行政處罰情事、報關差錯率等一系列誠信守法紀律情況,設置AA、A、B、C、D五個管理類別,企業級別越高享受到的優惠政策越多。

  以原通關模式審核一票報關單用時約為10至15分鐘,而以分類通關作業模式審核一票低風險報關單,用時僅8秒。採用分類通關方式後,北京口岸進出口貨物的平均通關速度提高了三分之一。

2.「無紙通關、單證暫存」通關政策

  大陸海關總署自2010年8月30日起,在全國海關出口貨物領域和部分海關進口貨物領域開展報關單證企業暫存試點。企業暫存報關單證是指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或其代理人按照分類通關作業模式,經海關批准免於現場遞交並由企業暫行保管的,不涉及許可證件,不涉及徵稅、減免稅且無需查驗的報關單及其隨附單證。

  目前,「無紙通關、單證暫存」通關政策在部分試點海關進行,參與試點的企業通關時只需提交電子資料,無須向海關遞交紙質報關單證。此一政策目前只針對A類及以上的高資信企業可以優先享受「單證暫存」帶來的好處。

  「無紙通關、單證暫存」與以往相比,該模式讓企業免去了事後交單環節,企業進出口貨物時只需通過網路向海關提交通關電子資料,海關審核無誤後即可辦結通關手續,報關所需的相關紙質單證由企業自行保管,省略了紙面單證的流轉。

  企業暫存報關單證分為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自行暫存」和報關企業「集中代存」兩種類型。出口報關單證企業自行暫存和集中代存試點在全國海關全面開展;進口報關單證企業自行暫存和集中代存試點在上海、南京、青島、黃埔海關開展。

  海關對自願申請開展報關單證自行暫存的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和集中代存的報關企業進行審核評估,並對企業單證保管的硬體設施和單證管理制度進行實地驗收。海關對單證暫存企業的報關單證管理狀況進行檢查。

3.「屬地報關、口岸驗放」通關政策

  2008年以來,隨著《海關企業分類管理辦法》的頒佈,更多的企業可以適用「屬地申報,口岸驗放」模式,享受相應的通關便利。目前,該模式已在大陸海關所有口岸範圍內推廣應用,海峽西岸經濟區是「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重點推廣區域之一。該模式節約了通關時間和通關成本,提高了跨關區物流結轉的效率。

  「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區域通關,是指為了進一步簡化海關手續,提高通關效率,海關對經批准的A類企業,允許在其貨物進出口時,自主選擇向其屬地(企業所在地)海關申報,並在貨物實際進出境地的口岸海關辦理貨物驗放手續的一種通關方式。該模式與一般轉關通關模式相比,給企業帶來更多的通關便利。

  大陸各關區與主要轉關口岸海關實現了「屬地報關、口岸驗放」的通關模式,關區內的企業享受到區域通關的便利,通關效率明顯提高,以天津口岸為例,企業貨物平均通關時間從5-9天縮短至1天,平均每個貨櫃可為企業減少很大比例的物流成本。

4.兩岸ECFA產品開闢「專用通道」政策

  配合ECFA的實施,對兩岸ECFA產品開闢「專用通道」,實行「提前報關」和「預約通關」。同時,對經營台灣ECFA產品的進(出)口商優先受理網上支付申請,對資信較好的進(出)口商實施信任放行。

5.出口貨物通關單無紙化通關模式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和國家質檢總局關檢合作備忘錄的有關規定,福建檢驗檢疫局與福州海關,自2011年8月8日起,福州口岸試行出口貨物通關單無紙化通關模式。

  根據此一無紙化通關模式,福建檢驗檢疫局在關檢通關單聯網核查工作的基礎上,對符合特定條件的企業不再簽發紙質通關單。福州海關接到福建檢驗檢疫局發送的通關單電子資料後,即直接為出口企業辦理貨物通關手續。這樣,此前已獲得福建檢驗檢疫局無紙化報檢資質的企業,將實現檢驗檢疫全程無紙化辦理。

四、大陸海關稽查及查驗政策

1.企業通關風險控制政策

  大陸海關以風險分析為先導,建立對重點企業和重點商品的即時監控和跟蹤核查制度。綜合運用調查、稽查手段,強化海關稽查的威懾力量。依託風險管理平台,建立企業守法海關評估制度,制訂並完善新的企業分類標準和管理辦法及制訂對進出口企業實施資格罰的操作辦法,完善企業「紅、黑名單」定期公佈和走私違規企業「紅黃牌」通報制度。

2.對保稅加工企業實施分層次監管政策

  大陸海關對保稅監管能力有效提高,一是對保稅加工企業實施了分層次監管,根據企業手冊數量、進口量、商品及行業特點,將企業分為傳統型、需要提升型和聯網監管型3個類型,分別採取紙質手冊監管、電子化手冊、電子帳冊+聯網核查、聯網監管等不同的監管模式;二是通過提前告知企業、加強督促檢查等方式,保證了合同及時核銷結案,提供核銷及時率;三是多次進行不同類型商品單耗報備與核定業務。

3.實施『三查合一』

  『三查合一』將企業稽查、減免稅核查和保稅中後期核查的管理職責統一劃歸海關稽查部門,實現對海關現有職能的歸口及優化。

五、結論

  大陸從加強稅收監控和考評,完善加工貿易內銷徵稅制度,強化稽查驗核工作,開展對減免稅設備違規使用、出口騙退稅等專項治理等著手,台商有必要瞭解及掌握大陸海關查稅及監管政策。

(本文作者袁明仁現為華信統領企業管理諮詢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台商張老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