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58 期 (2003年2月份)

2003年大陸經濟情勢與動向作者:陳德昇

    世界各經濟預測機構對大陸未來十年經濟成長多持較樂觀的估計,其平均成長率達6%至8%(參見表1)。另根據中共公布統計資料顯示,2002年中國大陸經濟達8%的成長率。展望今年大陸經濟成長,假若沒有重大政經因素的衝擊,將在國際經濟景氣趨穩,以及續採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外資持續投入、內需市場漸趨活躍,以及政治面因素之支撐,2003年仍將能保持8%左右的高成長。

經濟成長的動力

      2003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動力,主要仍來自於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與巨額外資吸收。據估計,中共近年為抑制經濟衰退,維持經濟榮景,仍以發行國債方式投入基礎與公共建設,自1998年以來共發行6,500億國債,為近年平均7%至8%的經濟成長貢獻1.5至2個百分點(參見表2)。今年基於政經因素的需要,中共當局仍將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然而,考量財政風險日增,經年採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將難以為繼,其作為支撐大陸經濟成長的角色勢將逐年淡出。

表1 中共擴張性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貢獻(1998-2002)

      外商投資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產生實質貢獻。2002年中國大陸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即高達527億美元。根據大陸「國家信息中心」分析統計顯示,1981年至2000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年均9.7%的增長速度,大約有2.7%來自利用外資的直接或間接貢獻。另據測算,1991-2000年十年中,大陸實際利用外資每增長1億美元,可增加國內生產總值18.48億元,顯示外資投入是保持大陸經濟高增長的主因之一。

      外商巨額投資大陸不全然對其經濟發展有利。中國大陸外商投資結構主要特色包括:第一產業(農業)外商投資嚴重失調,總投資額不及2%,並呈現外資比重下降之趨勢;第二產業(工業)成為外商投資重點,歷年投資比重約達外資六至七成左右,製造業與加工業是外商投資大陸的主要行業;第三產業(服務業)比重約達三成左右,且呈現逐年上升之勢,未來可能隨WTO開放市場與政策傾斜而會增加投資比重。明顯的,外商投資產業結構顯示:第一產業投資偏低,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第三產業逐步上升。

      當前外商投資仍存在相當嚴重失衡狀態,主要表現在三大產業結構,以及產業結構內部非合理發展。歸納其成因仍在於:外商追求利潤最大化原則,亦即外商資金主要投入風險小、成本低、回收期短與利潤高之行業;另一方面,大陸政府部門產業政策貫徹不力,尤其是地方政府為達吸引外資目的,不計代價與優惠,競相攀比,終導致產業結構調控失衡。

出口增長加快

      大陸外貿出口表現較預期為佳是近年大陸經濟高成長主因之一(參見表3)。2002年以來,中國大陸外貿出口增長出現逐季加速的發展態勢。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出口增幅分別為9.9%、14.1%和19.4%,除一季度外(去年14.7%),二、三季度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5.3%和12.2%。

      在出口增長加快的同時,出口產品結構亦進一步優化。前9個月累計,外貿淨出口達20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6億美元,拉動GDP增長0.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1.3個百分點。據估計,2002年大陸外貿總額將高達6,000億美元,並有300億美元之順差。明顯的,大陸外貿實績並未因加入WTO而產生結構性變化,並仍呈現相當之活力。

表2 中國大陸貿易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變動趨勢(1978-2001)

      未來中國大陸經濟成長除仰賴上述支撐力量外,私營經濟的發展與活躍亦將扮演更趨重要的角色。中共「十六大」正式確立「三個代表」主張,將在意識形態與政治保障方面提供私營經濟發展更大之空間。事實上,國有企業作為社會主義的遺產與關鍵產業之保護,仍有部份保留之必要,但是多數中小型企業產權之變革與私有化則是大勢所趨。換言之,只要中國大陸存在解決失業問題的重大壓力,以至中共當局能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大陸私營經濟發展比重增加與旺盛活力,將成為未來大陸經濟成長與發展的新動力所在。

      儘管如此,中國大陸需求不足仍是當前經濟成長與發展的主要問題。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以及低收入民眾收入增長緩慢是內需不足的主因。明顯的,大陸物價持續走低、就業問題惡化、以及一般貿易進口增長緩慢皆是主因。

      分析收入差距擴大主要表現在:(1)在崗職工收入增長較快,下崗人員收入水平降低;(2)行業差距依然存在;(3)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2002年上半年城鄉居民人均支配收入增幅,較農村居民人均現金增幅多達12%;(4)財富集中呈現加速之勢。此外,大陸人民對未來的不確感增強,主要成因仍在於就業的不安全感、籌集子女教育資金、以及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吸引外資與私營經濟益加重要

      客觀而言,近二十年來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尤其是政治相對穩定,以及經濟誘因與外商成本考量,已使中國大陸經濟成為世界經濟高成長的主要地區之一,並已對中國大陸周邊國家經濟發展產生衝擊與影響。儘管如此,中國大陸在威權體制運作掩蓋的腐敗行為、法治不彰、以及市場經濟轉型中面臨的產業結構失衡、失業加劇、所得分配差距擴大與惡化、經濟失序與矛盾深化,皆是未來大陸經濟發展的隱憂。尤其是大陸經濟高成長一旦無法維繫,則其社會、經濟與政治矛盾將趨表面化。

      中國大陸經濟高成長是維持政治穩定與改善民生之所需,因此在擴張性財政政策淡出後,外資吸收與私營經濟發展將扮演更為吃重的角色。未來中共仍將全力吸引外資,但在產業政策與導向會有更嚴格之規範。不過,在地方政府利益取向下,產業政策落實有其侷限性。此外,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經環境短期內仍難獲致根本的改善。

      儘管如此,大陸在北京奧運與上海世界博覽會的願景訴求下,大陸外商投資仍可望維持500億美元以上之水準,但恐已難呈現大幅成長之趨勢。因此,未來五年中國大陸經濟估計仍能維持6%至8%的成長率。

      中國大陸經濟高成長並非全然是經濟因素,事實上體制面之缺失與政治面因素亦值得探究。換言之,儘管中國大陸市場化改革趨勢明顯,且未來十至十五年市場經濟發展將達到漸趨成熟階段,但短期內計畫經濟的體制慣性與幹部思維與觀念仍具實質影響力。

      昔日計畫經濟時代形成之「工業報憂,商業報憂,倉庫積壓,財政虛收」的惡性循環,以及「十六大」後,新領導階層為展現施政業績衍生市場機能扭曲與虛報數據仍會發生,「官升數字,數字升官」以及近年出現的浮誇、躁進心態與作為,仍是大陸經濟發展不容低估的政治陋習與負面影響。

(本文作者陳德昇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