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82 期 (2014年10月份)

從林張論戰看大陸「成長的煩惱」作者:洪清波

著名學者林毅夫與北大經濟學教授張維迎日前在楊小凱十周年追思會上,針對「現代社會中市場經濟領域,政府到底該如何作為?」議題的論戰成為會議焦點,會後更是引發輿論熱議。

楊小凱(1948106日-200477日),澳大利亞學者,原籍湖南省湘潭縣,曾兩次被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

林、張的論戰點出了大陸「成長的煩惱」,茲綜合媒體報導及各方專家的評論,提供臺商朋友參考:

.林毅夫觀點:

1. 過去35年,大陸政府做的絕大多數都是正確的,如果沒有「絕
大多數的正確」,中國不可能連續35年保持每年平均9.8%的增長,也不可能成為現在唯一快速發展的新興大國,並且沒有發生經濟危機。政府做的95%以上都是正確的,可能有5%改進的
空間。

2. 討論的重點不應該是「政府要不要干預」,而是哪一種政府干預能夠真正促進經濟發展,哪一種干預會失敗。政府協調,有可能失敗,但是,沒有政府協調更失敗。

3. 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也必須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力資本以及改善金融和法治,這些都不是單個企業家可以做的,需要很多企業家做。人們所看到的少數幾個成功的經濟體,都是政府跟市場共同的努力結果。所謂新結構經濟學,強調有為的政府,但也必須提出一個框架,框定政府哪種方面的干預是錯誤的。

更重要的,真正的問題不是討論「政府要不要干預」,而是「哪一種干預能夠真正促進經濟發展,哪一種干預會失敗」。

.張維迎觀點

1.如果研究上世紀50-70年代的大陸,會發現所有事情都離不開國家,但這不能證明沒有國家參與,經濟發展就不可能,相反,我們會發現,如果沒有國家參與,經濟發展有可能更好。比如那個時候,如果沒有國家、沒有政府的參與,人們就無法使用鉛筆,因為鉛筆是國有企業生產的。可現在,國家不再生產鉛筆,但是市場上鉛筆非常多。因此,沒有國家和政府的參與,經濟發展可能會更好。

2.大陸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經濟成就,是由於國家和政府減少了運用行政力量直接干預經濟過程、直接參與經濟過程乃至對一些經濟活動所施加的壟斷。現在值得警惕的是,這種原本減少了的政府干預又在抬頭。現在還很難判斷經濟改革成功與否,隨時都可能倒退,甚至可能摧毀原來取得的成就。

3. 政府在建立和維繫市場經濟運行的抽象規則和法律制度建設上要有所作為。法治,意味著政府所有的活動都受限於預先制定的法律規則,企業家和個人不會因為政府的機會主義行事而受到傷害。因此,法治,主要是針對政府,而不是反過來讓政府用法律治理社會。例如保護私有財產權的法律制度是市場經濟運行的一個必要條件。產權保護是企業家創新的前提條件。這基本上延續了哈耶克對產權制度的社會功能解釋,私有財產權是個人自由的必要保障;而個人選擇的自由,包括擇業和創業的自由。

.綜論

林毅夫身為「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副主席,其官方說法值得注意;而張維迎的「值得警惕的是,這種原本減少了的政府干預又在抬頭。現在還很難判斷經濟改革成功與否,隨時都可能倒退,甚至可能摧毀原來取得的成就」的觀點值得臺商朋友觀注。根據媒體報導,當天現場一面倒,支持張維迎,林毅夫顯得很孤單。然而在眾多評論中,前燕京大學校長,素有大陸最富有的經濟學家之稱的華生的評論相當中肯。華生說,「毅夫講政府做的95%都是對的,否則大陸沒那麼大成就。我覺得對70%就不錯了。維迎總說市場萬能政府最好別幹啥事,恐是因他從沒離開過政府附屬單位,衣食不愁,不知我等體制外的眾人生存的難處。」華生的評論等於各打五十大板,「林毅夫們」就如「好管事」的父母,而「張維迎們」就如在父母羽翼下成長的叛逆期小孩。父母總想多管一點,小孩則總認為父母管太多,總認為沒有父母的「干擾」自己能更好,林張二人的觀點詮釋了大陸「成長的煩惱」。(本文作者洪清波現為黎平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臺商張老師)
回頂端